IMG_3373  

陽曆五月六日或七日起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節氣釋義

立夏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立的「二分二至」與「四立」等八個節氣之一,據古曆的研究者的考證,「四立」很可能在戰國末年(西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每一個「立」都代表一個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陰曆劃分四季開始之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再依古書解釋的「假」,也就是「大」的意思,正如民間通行的曆書所說的:「斗指東南雖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

節氣緣由

在這個孟夏之初,古人記錄的物候景象相當生動,〈月令七十二候〉中所記載的立夏三候分別是:「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第一候為「螻蟈鳴」︰螻蟈指的是夜間活動,平常生活在洞穴中的小蟲,又稱為螻蛄,一名碩鼠,一名螜,《夏小正》說:「三月螜則鳴」,但每個地方鳴叫的時間是不大相同的。

第二候為「蚯蚓出」︰古人稱蚯蚓為地龍,乃是屈於地下的陰性動物,終於等到陽氣漸盛之期,自然隨著陽氣而伸出土來。

第三候為「王瓜生」︰王瓜是什麼瓜呢?《禮記》鄭玄注曰:「即萆挈。」《本草》則稱為菝葜。說得較清楚的是《圖經》,書中解釋王瓜並非食用瓜果,而是一種中藥材: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今藥中所用也。

節氣特色

自古以來,立夏便代表夏季的啟始,不只在氣候上氣溫會明顯升高,炎暑馬上將要降臨,午後的雷雨總是更密集而增多了,形成初夏典型的氣候現象;更重要的是進入夏天,也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重要時節,黃帝《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這三個月都是植物繁茂成長之期,但成長得最明顯的莫過於初夏之期,所謂「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完全點出立夏之際,萬物的繁盛景況,西瓜大量盛產,枇杷也紛紛應市,各種葉菜類都進入大豐收期,田裡的水稻正在抽穗開花結殼,馬上就要有米漿灌入稻殼中了。

節氣活動

在上古時代的周朝,「四立」都是重要的官祀之期,到了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南郊設壇「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到各地勸勉農民完成一切栽種的工作後,到了這個時候,作物也有明顯的成長,夏初更要積極灌溉施肥,這一年才會有好收成,顯見主要目的就是提醒人民,入夏對於作物成長的重要性。此外,民間也有類似的活動,稱「立夏節」,地方父母官要帶領人民迎夏於南郊,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了明代民間更有了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俗。

位處亞熱帶的台灣,立夏時節,天氣已相當熱,賣冰水、販清涼飲料的攤子多了起來,游泳池、海水浴場也開放了,每逢假日,總是擠得人山人海,如此的夏,更顯得多采多姿。

亮麗明朗的夏天,也是個最易孳生蚊蟲的季節,因此古有魘夏的舊俗,王國璠的《台北市歲時紀》載:「人家設白筍、鹹鴨蛋、芥菜等供神享先,並以蜜餞蒸粿,餽贈親友,謂之魘『夏』。」,當然這只是一種俗信,要確實做好夏令衛生,最重要的是整潔環境,清除廢棄物,才能避免蚊蟲的孳生,預防傳染病的流行。

其他

立夏前後,台灣地區氣溫回升很快,且往往已進入梅雨期,因此不只作物長得快,更是雜草滋長的季節,客家俗諺說:「一日不下鋤,三日鋤不了」,可見得潮濕高熱的氣候,也是最適合雜草的季節,生長快且又多,只要一天不動用鋤頭,三天之後想再用鋤頭來對付雜草,就已經相當困難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