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IMG9209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月令釋義

陰曆五月月令名有蒲月、榴月、皋月…等。蒲月乃因端午時節家家戶戶,於門口懸菖蒲於門楣而得名,民間的端午習俗,要在門窗上高掛艾草與菖蒲;艾為草藥,民間用它驅蚊蟲,蒲指菖蒲,被用來象徵劍,民間用以辟邪。

五月已經進入夏天,民間自古視為百毒之月,因此才會藉著菖蒲的辟邪之徵,成為月令之名。

至於榴月之稱因五月石榴花開,宋代朱熹的詩〈題榴花〉載:「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明白點出五月時節石榴花盛開,紅豔似火,耀眼奪目的美景。

月令緣由

用來象徵五月的菖蒲,屬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由於植株有香氣,古人夜讀,常於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宋代就被拿來釀菖蒲酒,也被用來提取芳香油,根部則可做為健胃劑,也被治療婦科疾患。此外,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也可以用到菖蒲,農人將菖蒲的根莖洗淨水煮,濾成汁便為可治棉花、水稻蟲害的除蟲劑;古人更用蒲草來編蓆製袋,據傳菖蒲製成的草袋,最適合用來運鹽運糖,是清代之前最好的包裝材料。

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用菖蒲做成施刑的鞭子,稱為「蒲鞭」,打人根本不疼,主要是給輕度犯法的官民,略施薄懲之用,以彰顯施政者的仁心德政。唐代詩人呂溫的〈道州將赴衡州酬別江華毛令〉詩云:「布帛精粗任土宜,疲人識信每先期。明朝別後無他囑,雖是蒲鞭也莫施。」顯示古人心目中最為出色的治理,就是希望連「蒲鞭」也可以高掛不用。

月令特色

進入炎夏的五月,由於天氣炎熱,蚊蟲蒼蠅等開始孳生,傳染病較易流行,清季之前,台灣的農民有一個特別的驅蚊習俗,王必昌修《台灣縣志》載:「燃稻梗一束,向室內四隅薰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曰送蚊。門楣間懸薄艾兼禾椑一莖,謂可避蚊蚋…。」。現今這些習俗雖然已不存在,但在台灣還是會有許多人利用天然的材料除蚊,如:乾柚子皮、麵包果的幼果、艾草、香茅…等,效果相當不錯;在這個天地漸如一只大熔爐的時節,注意蚊蟲孜生的問題,的確是渡過炎夏最重要的關鍵,畢竟只有消除孜生源,才能免除傳染病的流行。

月令活動

蒲月之初,早期各寺廟按例都要印〈修善文〉或〈勸世文〉贈送善男信女,主要也五為陽數中由小轉大之數,人們若不夠冷靜自然容易將小過轉成大錯,因此寺廟乃希望善男信女多讀一些勸世文字,遇事多理性思考,以免小事惹出大禍端,如今印刷術發達,印刷品隨處可見,蒲月印贈〈勸世文〉之俗,早就不可見了。

最特殊的莫過於自古都有人認為五月為「惡月」,人人為了躲避災厄,於是有人會在門楣上貼上紅白紙繪製的硃符,相傳可避邪惡;其他還有許多因五月而生的禁忌,如:避免在五月份蓋房子,或可蓋房子但不得上樑,甚至還有陰曆五月十六日,為天地主氣交合及造化萬物之辰,最宜戒酒色…等禁忌。

除此之外,正因為五月不只是「惡月」,更是天地主氣交合及造化萬物之辰,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在這個月中,應節制嗜欲,食物清淡,減少酸味,增加苦味,以達益肝補腎之效。

在這個天候炎熱之季,如果能夠節應以靜養,和自然一起吐納,身心可以和諧,平定心氣必將諸事大吉。

月令瓜果

炎夏之季,台灣最應時的物產非西瓜莫屬,西瓜原為西域的特產,在古埃及神話中,法老王的陵墓中必須長供著西瓜,以利來世出生時還可以享用。大約到了西元十在世紀,原產於北非蘇丹境內的西瓜,才由契丹人傳入中國。

屬葫蘆科的西瓜,為雙子葉開花植物,植株呈藤蔓狀,葉有柄,外形三角狀卵形,基部呈心形,邊緣有粗鋸齒,表裏都長有柔毛;裂片為先三裂,每一裂片再裂為羽狀或二回羽狀裂。所結的果實大,球形或橢圓形果皮顏色亦依品種不同而異,多為綠色至墨綠色;果肉紅色或鮮黃色,甜而多汁可供食用,也有專食種子的西瓜。

西瓜原稱寒瓜南朝南齊的道士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載:「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耳。」,南宋紹興年間,洪皓《松漠紀聞續》中首度出現「西瓜」之名:「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錄》云:『以牛糞覆棚種之。』予攜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紀原》書中則說:「中國初無西瓜,洪忠宣(洪皓)使金,貶遞陰山,得食之」。到了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

台灣的西瓜相傳於明鄭時代隨鄭軍自福建沿海引進,但直到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才有正式栽培的記載。早年的品種不多,日本時代後才不斷引種改良,逐漸成為台灣名特產之一。戰後的60年代迄今,台灣長期進行品種改良,先後推出各種不同大小、果肉、味道的西瓜,大型紅肉西瓜有:富寶、紅娘…等品種,小型黃肉西瓜也有:小鳳、金蘭…等新品種,還有各式無子西瓜,使得台灣的西瓜不只深受國人喜愛,在國際間也打開了市場,成為台灣重要的外銷水果!

台灣人喜歡盛夏吃西瓜以消暑氣,但大多只吃果肉,事實上果皮、種子都可食用或做為藥用。西瓜果肉中所含的瓜氨酸和精氨酸成分,能增加大鼠肝中的尿素形成,而導致利尿作用。因此中草藥用來做為清熱解暑、解煩渴、利小便、解酒毒之劑,可解渴生津,降暑熱煩躁,有「天生白虎湯」之稱,有些地方的漢人諺語甚至說:「夏日吃西瓜,藥物不用抓」,因此自古便被認為是「夏季瓜果之王」。

西瓜子中含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B2、戊聚糖、丙酸、尿素…等,有清肺、潤肺、助消化、降血壓…等功效,西瓜皮則可用來治腎炎水腫、肝病黃疸、糖尿病。也有人將西瓜皮和西瓜子製成「西瓜霜」,專治口瘡、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美味好吃、營養豐富的西瓜,卻因性寒,如果毫無禁忌的大吃特吃,卻往往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元代李鵬飛在《延壽書》書中認為:「北人稟厚,食之猶慣,南人稟薄,多食易致霍亂」。《延壽書》中也記載了一個西瓜傷身的實例:「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過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皆食瓜之患也。」

何以如此呢?明代汪穎的《食物本草》載:「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百虎湯之號,然亦不宜多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云:「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因此,中醫辨證屬於脾胃虛寒,寒積腹痛,小便頻仍,尿清量多…的人,再加上有慢性腸炎、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症患者,都需要忌口;正常健康的人,也不宜吃太多或長期吃,因西瓜水分多,容易沖淡胃中的胃液,引起消化不良或者是腹瀉。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