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2934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秋節成了全民烤肉的節日,甚至在這個一年一度的佳節裡,不烤烤肉,應應景,似乎就像是沒過節似的?

也曾經有不少人問過我,烤肉為什麼會變成中秋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呢?甚至是不可取代的「民俗」呢?

有一段時間,我也一直努力地尋找著關於中秋烤肉的「歷史」,其中比較可靠的說法有二:

一、救園團帶動的青年學子郊遊烤肉風氣影響,二十世紀七○年代以降,以「救國」為名,卻帶著成千上萬青年學子,從高山玩到海洋的救國團,「效遊烤肉」可是其中的重要業務,也因此,在那個年代成長的年輕人,幾乎每個人都有烤肉的經驗,慢慢地等到他們成家立業,烤肉依舊是這些人不能遺忘的記憶,加上社會發展,經濟起飛,在商人的大力推廣下,烤肉活動逐漸走入家庭與社區中,最後發展成中秋節最流行的應景活動。

二、純粹來自於商業廣告的推展:約在八○年代中、末葉,有兩家相當知名醬油廠商,看準原本只屬於年輕人的烤肉活動,逐漸進入家庭之中,於是推出了專為烤肉使用的沾塗料,也就是烤肉醬,為了打開市場,拼命地在各種媒體推出以烤肉(巴比Q)為主題的密集廣告,由於烤肉會產生濃煙,並不適合在室內進行,而台灣傳統的歲時節俗,大多是以祭祀或者團聚為主,這些都屬於室內括動,既使有些戶外活動,如元宵賞燈、三月迎媽祖、清明掃墓、端午龍舟賽、中元普渡、秋收平安戲、立冬建大醮…,每一樣都有相當強烈的主題性,且大多為動態活動,烤肉活動很難和這些節俗連結在一起,唯獨中秋節,雖然也要祭祖,但重頭戲卻是入夜以後的拜月、賞月,本來就只能在戶外舉行,再加上時雖入秋,但氣候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這種種天然條件的配合,烤肉也就成了中秋時節,台灣各地家庭,最為普遍的應景活動。

 P9122312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大型的中秋烤肉活動,竟成了台灣各地方政府競相舉辦的大型秋節活動,自此以後,每一年的中秋節,在台灣各地都可見到大至各級政府,小到村里社區所主辦的類似活動,被吸引參加的的人數,甚至高達數萬人之譜,彷彿,中秋烤肉成了官辦活動的固定型態。

中秋烤肉的緣由與興起,是很容易就有了答案,只是,眼見這項活動,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便蔚然成風,甚至成為許多家庭的年度樂事,這項新全民活動的誕生,難道真的只有救國團或者醬油廠商的鼓吹,便能如此風行嗎?或者如某些人解釋的,這是台灣人民旺盛生命力與豐沛創意的充分展現?

我不滿意這樣的答案,烤肉之所以能蔚然成風,應該還有更深層的意涵?

台灣傳統的中秋節俗,是根本沒有烤肉這回事的,家家戶戶一早便要忙著準備圓圓的月光餅,來祭拜土地公,台灣人用月光餅來拜土地公,主要取圓的意念,來像徵中秋的圓滿、豐厚與豐收,各地用來製餅的材料及型式也不相同,北台灣常見的月光餅,以肉餅為多,宜蘭地區則成了菜餅,台灣南部則是糬或是蕃薯餅,甚至還有台灣大餅、狀元餅…等,中秋節祭祀土地公的目的,則是封建社會「春祈秋報」祭儀的延伸,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載:「中秋,祀當境土神。蓋古者祭祀之禮,與 二月二日 同。春祈而秋報也。」;人們製作如月光般又大又圓的月光餅,以感念社稷之神一年的庇佑,人們才有豐厚的收成。

除了拜土地公之外,農人們更要準備許多竹子及土地公金,把竹子鋸成一樣長後,一端剝開一小段,中間夾上土地公金後,便成了俗謂的「土地公拐杖」,所有的「土地公拐杖」,都要插在田頭田尾,一方面是給土地公替我們巡視田園時,當作拐杖之用,寓有酬謝土地公終年辛勞的庇佑農作豐收之意,此外,插有土地公拐杖的地方,更代表管轄的範圍,有提醒邪魔外道不可隨意入侵之意。

既然中秋節代表的是秋收之期,因此早期的地主和佃農間,也選在這一天,做為第二年是否繼續讓佃農佃耕的基準日,佃農為了取得續耕的機會,都會準備月光餅或各式土產,到地主家拜會,如果地主不準備續租,也會明確告知佃農。

除了祭祀之外,午後連到夜間,各地的土地公廟前,都會有野台戲上演,一方面做為報償土地公之用,同時更是民間最好的娛樂,尤其是入夜之後,廟前看戲賞月,成為中秋佳節最熱鬧的氣氛。

 P9122393  

至於一般的家庭,也要準備月餅,入夜之後,在家前院後準備祭拜月娘,仕女們則準備了胭脂花粉,特別要敬獻給月娘,以求月娘賜予嫦娥般的美貌,並且獲得好姻緣,至於文人雅士,更有不少藝文活動,傳統的詩社,會邀集許多詩人,共同在中秋節賞月吟詩作對,得到第一名者,主辦單位會以月光餅相贈,也有些地方,會舉行猜燈謎的晚會。

如此一個富含豐收與感恩深意的中秋節,何以會變成一個只剩下烤肉活動的歲時節日呢?當然,社會環境的改變,現代人經濟狀況變得較好些,但生存空間卻嚴重壓縮,傳統的家庭結構也逐漸瓦解,許多人必須離鄉背井,到外地討生活,甚至有許多年輕的一代,就在可以謀生的都會中,建立新的家庭。

家庭結構改變了,但工商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只會讓現代人感受到更多的壓力,再加上家庭成員間,各有不同的生活,彼此交集的機會愈來愈少,甚至連感情都日漸疏離,日常的生活中,甚至只剩下簡單的應對語言,此外就難有較深度的談話,碰到了這個講究闔家團圓,卻只有戶外賞月為主題的傳統佳節,要維持一個晚上的活絡氣氛,如果只靠傳統的吃月餅、品文旦,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離,要談話,甚至連主題都不容易找到,談話的深度自然愈來愈淺薄,再加上月餅和文旦,都是吃了容易飽漲的食物,如此一來,要維持一個團圓的中秋夜,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剛好就在這個時候,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烤肉活動,透過各種管道,進入台灣的家庭之中,果然立刻成為現代人最喜歡的佳節應景活動。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