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0040362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九月初一~初九日

慶典釋義

民間信仰中的九皇,指的是斗姆元君所生的九位兒子,分別是: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再加上北斗七星的每一斗星君,共計九位被尊稱九皇星君,主要職司是掌理人間的註生、延生及福善禍淫。

「九皇齋」則是為了天上九皇而行的齋戒儀式,共計要齋戒九天,也有人認為是因九天而得名。

台灣的民間習俗中,自古有每年菊月初一初九日止,連續舉行九天的「九皇齋」,依歷史文獻記載,最初為泉州人奉行的儀式,連雅堂的《台灣通史》中載:「自朔月起,人家多持齋,曰九皇齋,泉籍為尚。」,戰後李春池修《宜蘭縣志》也載:「齋堂及道教徒,自朔日起,持齋念經,一連九日,謂之九皇齋。」

早期的台灣人每逢九皇齋戒法會,參與者莫不淨身、素食、心無雜念,平心靜氣地舉行祈安禱祝,太平洋戰後,家戶舉行齋戒儀禮的漸少,大都改由以寺廟為中心,舉行盛大的齋戒法會。

慶典緣由

民間信仰中,九皇齋的由來是相傳九月初一至初九日,為天上九皇下凡巡視人間福禍之期,凡間的人們為了避免過去這大半年來,做了一些耗糧食、損公益、缺陰德、造口業、傷他人、害生命…的情事,於是乃利用這段天上九皇下凡巡視之期,虔誠齋戒誦經祈福,或在廟中安置斗燈…,以解所犯之罪衍…。

沒有人真的知道這九天是否真的有天上九皇下凡巡視人間,但九為漢人陰陽概念中,極大極陽之數,除非位階極高之神,或者是一國之君,誰都不能用到這個數字,以建構不可越逾的階級觀,但月令逢九,又會碰到九日,重九之日誰敢和天子同慶,因此凡夫俗子只能以齋戒解厄、消災祛禍、解冤赦罪的方式,來渡過這九日。

為了建構漢人階級意識而形塑的九皇齋戒法會,原本是民間私自奉行的齋戒活動,後來逐漸成為寺廟中為善信消災解厄的活動,甚至更進一步成為從九月初一日起連續九天的祈安法會,清代末葉逐漸擴及全台移民的盛會。

日本時代的皇民化運動之後,台灣的民間歲時祭儀受到政治的嚴重的干擾,民間的齋戒行為因受到限制而漸式微,直到太平洋戰後,才有許多寺廟恢復起每年從菊月初一起,連續舉行九天的法會。

慶典特色

清代的台灣人就相當重視九皇齋的形式與祭儀,《安平縣雜記》謂:「九月初一日至九日止,人家吃『九皇齋』,拜斗母星君,朝夕誦斗母經,燈燭輝煌,香煙繚繞。」

太平洋戰後,民間的九皇齋舊俗漸少,但在傳統的戲班,也行齋戒解罪儀式,這九天之中,人人茹素以解託天罵地之罪。此外,民間不少寺廟,仍於初一日起,舉辦九天的禮斗解厄法會,其中以台北市行天宮、龍山寺、彰化元清觀、台南天壇…等大廟,典禮最為慎重。

在這些寺廟的祭祀圈內善男信女們,也必須從初一到初九日止,每天都必須素食,早晚還要朝拜斗母星君,誦讀斗母經,以祈消災厄、添福壽。

慶典活動

由於台灣各地的移民不同,加上各廟承襲的法統和慣習也不相同,致使早期各地行九皇齋的形式和內容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到了太平洋戰後,在各地寺廟彼此間相互的影響之下,九皇齋戒法會大都以禮斗、消災、解厄為主的法會。

禮斗的主角是斗燈,各地斗燈使用的材料不一,但斗中都有白米,上插涼傘,以及剪刀(福佬語寓意「合家平安」)、鏡(寓意「合境平安」)、尺及一盞油燈等,於初一凌晨子時點燃斗燈後,便由和尚或者道士日夜誦經祈福;至於安奉斗燈的信徒,可每日跟著和尚或者道士跪拜,也可只選在初一、初三、初六及初九日,親自參與跟拜,以表善信虔誠心意。

九皇齋戒法會的重頭戲是在最後一天,道場內大多會搭設解結台,由兩位道士在台上誦經,一人手持秤桿,秤鉤上則掛有許多綁著活結的黑線,善男信女們依序拉開一條黑線的活結,象徵解開所有的過結,並請神明赦免人們無心所犯之所有罪過,當然,同時也要祈求能夠賜福人間,讓民間得以年年安樂。

邁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傳統的九皇齋戒法會,早已不再只是為了齋戒解厄而已,更加入了現代人不同的信仰需求,加上各地主辦寺廟的規模、格局與視野不同,致使各地法會的規模以及內涵不一,但無論什麼樣的九皇法會,都值得現代人仔細去品味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信仰可有可無的期盼望與依賴。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