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392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節氣釋義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台灣人大多稱為冬節,由於此時的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上,為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之後,陽光直射的位置漸往北移動,因此白晝漸長,黑夜漸短。古人對這一天也早有觀察,由於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因此有人稱為長至節,《禮記》〈郊特牲〉謂:「郊之祭,迎長日之至也。」;但也有人因這一天白日最短,因而稱之為短至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二分二至」的其中一日,二分二至指的是春分、秋分以及夏至、冬至等四氣,這四個時間點分別代表日夜均分以及白晝最長或是夜晚最長,人類透過日照時間的長短不同,不只建構了四季,更選擇了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做為以太陽計曆的開始與結束點並依此而發展出了二十四節氣,正因為如此,古代的封建社會中不僅素來重視冬至,甚至還曾以冬至為年的啟始。古藉《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由於冬至屬十二地支中的子,若以它為一年之始,則稱為「建子之月」。

到了冬至時分,會出現什麼樣的自然現象呢?《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載:「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民間通行的曆書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

節氣緣由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同樣是由三個物候所組成,《周書》〈時訓篇〉載:「冬至之日,蚯蚓結;後五日,麋角解;後五日,水泉動。」

冬至時節為陰氣至極之時,古人稱為「六陰寒極」,此時蚯蚓不只潛伏在地底下,甚至還「交相結而如繩」,以彰顯這時節的天寒地凍之象。

古人認為鹿和麋為兩種不同的動物,體形較小的山獸為鹿,屬陽性動物;糜的體形大,生活在水澤中,因此為屬陰之獸。冬至第六日起麋角開始退落,理由是夏至為陽氣至極,陰氣初生之候,屬陽的鹿感受到陰氣,鹿角因而解落;冬至時陰極陽生,糜感到陽氣,頭角也自動脫落。

冬至最後一候為水泉動,意指這時節陽氣初生,山上的冰雪漸溶化,並且成水流動下山,成為明春灌溉的水。

節氣特色

以四季的角度來看,冬至代表冬天過半之意,雖然嚴冬並未過盡,卻是陰極陽生之候,過了這天以後,白晝漸長而黑夜漸短,因此自古就是重要的民俗節日。相傳自周朝開始,封建社會的帝王都要率文武百官到南郊祭天,朝中各級主官和地方官家,也都要循例至郊外祭上天,互賀冬節,到了唐代時,甚至有「千官賀長至,萬國拜含元」的盛況。

宋代的冬至可比擬年的熱鬧,北宋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賭博),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此外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也載:「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如元正(元旦)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還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嶽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餺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

清代的盛況,在《清稗類鈔》也有記載:「每歲冬至,太常侍預先知照各衙門,皇上親詢圜丘,舉行郊天大祭。前一日,御駕宿齊宮,午夜將事壇上帑幄皆藍色。執事者衣青衣,王公大臣服貂蟒。壇旁有天燈竿三,高十丈,燈高七尺,內可容人,以為夜間駿奔助祭者之準望。屆期,正陽門列肆懸燈彩,上辛常雩亦如是。附近廟宇不准鳴鐘擂鼓,亦不以昭敬慎。」

節氣活動

在台灣民間,則是以吃湯圓以示添歲,周璽修《彰化縣誌》詳盡地描繪了早期台灣人冬節做湯圓,吃湯圓的情景:「冬至前一夕,小兒將米圓塑為犬、豕等物,謂之《添歲》。冬至,昔時曾為歲首,作此物,蓋取一年中六畜興旺、百果豐登義,是祈年之謂,非添歲之意也。」

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載:「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

除了孩子們製作狗或豬等不同形狀的湯圓,以祈五榖豐登,六畜興旺外,冬至製湯圓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祭祖,除了家中的祖先外,氏族的祠堂、祖廟大都也在這個節日舉行秋祭大典,以追溯祖先的恩德。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載:「是日,長幼祭祖,賀節,略如元旦。」;鈴木清一郎撰《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節行事》也載:「省民之同姓同宗者,大部份在冬至日祭祖祠,俗謂『進祖』,然後張盛筵於祖祠,團聚而食,謂之『食祖』。」

冬至的祭祖祠,一般都為春、秋兩祭中的秋祭活動,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日,齊集到祖祠中,依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進祖」,祭典之後,還會大張筵席於祖祠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讌暢飲,相互連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為台地特殊的宗族活動。

規模大的宗祠,冬節祭祖還會請亂彈班來演戲,稱為冬節戲,族人一邊進食一邊觀戲,惜今已漸漸不易見到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