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031559

過了陰曆的十二月中旬,似乎年就真的來了!

每個人對於年,總有不同的期待,多數人的話題,也都集中在「年」上面;上班談的是年終獎金,下班則忙著逛百貨公司,盤算著要買那些年貨,愈來愈多的人則忙著比較那家餐廳推出的年菜更實惠,而這段時期也是人們最忙的時候,許多人都得拚命加班,希望在年前把工作告一段落,也有人忙著計劃新年要到那裡去玩…,但無可否認的,愈來愈多的現代人,都深刻地感受到,陰曆的新年,愈來愈沒有味道了

年的豐厚與風味,又怎麼會消失了呢?關鍵的因素當然不少,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現代人,早已經不再體察傳統歲時節俗,在不同時間出現,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人民的意義,自然會認為傳統的節慶,和現代社會沒有什麼關連,那麼這些節慶的風味,又怎能彰顯出來呢?

所謂的「過年」,指的是「歲時節俗」中的「歲」,歲是冬深之後最重要的慶典,最重要的是為了讓舊年的結束,可以轉化為對新年最大的期許,如此一來,人的一年中,就不會只是一次永無止境的競爭,而是短暫競爭之後,可以透過休息,調整自己的心情,再懷著最多的希望,面對另一個全新的挑戰。

時序進入陰曆十二月以後,便是民間忙著結束舊年的時期,這段時間大部分的行事,大都以年為重心,也因此,相關的民俗廟會就顯得相當的少,即使有的,也是以節令習俗為主,而不是廟會慶典,顯然這是因應人們必須為年忙碌,而空出的特有現象。

 

每年陰曆的十二月中旬到放年假之前,是台灣市井最重要的尾牙之期,各類的公司行號,莫不忙著設宴款待員工及客戶,除了想盡辦法讓大家酒足飯飽之外,還得準備諸多禮物供大家摸彩同樂,似乎現代人的尾牙,就只是吃吃喝喝而已。

 

傳統的尾牙,指的是十二月十六日,民間到了這個時期,商號都要結束生意,一年一聘的員工也才能回家,因此被認為是平常日子中,最重要的結束之期,因此才有在尾牙宴上以雞頭對著不續聘員工,以期許往後的日子能夠「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只是這樣的舊俗,早已成了隔世的傳說。

 

尾牙之後重要的習俗是送神;舊俗說送神日為十二月二十四日,台南地區卻早在十二月十五日就開始送神,十二月二十日,則是人和街普濟殿的送神之日,普濟殿主祀池府千歲,相傳始創於明永曆年間,今廟雖不見古意,據云因明寧靖王常遊此間,遂改稱普濟廟為普濟殿,以示尊貴。

 

普濟殿與明寧靖王的傳說,使該廟由普通廟晉升為殿,更讓臘月的送神日從十五日延後至二十日,以示不同於一般小廟,接神日則提早至臘月二十五日,至於是什麼原因卻從來都沒有答案。

 

 B0031566

 

除了送神與迎神的日期與他廟不同,普濟殿的送迎神儀式,更需請傀儡戲演出,一方面增加熱鬧的氣氛,同時也為護送神靈回昇天界,隆重的儀式,非一般寺廟所能相提並論的。

 

陰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台南縣的東山鄉,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東山佛祖回祖家的迎神賽會,這個活動,實很像嫁出去的女兒,在新年期間要回娘家一樣,只是時間及身份有所不同而已。東山佛祖回祖家的由來,相傳原是關仔嶺上的碧雲寺,有一年遭逢火災,把佛祖暫移到東山的碧軒寺奉祀,沒想到此佛祖便長居於此而不返回山上,後來兩廟協調,商議以回祖家的方式解決糾爭,也就是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把佛祖送回關仔嶺的碧雲寺,稱為回祖家,來年正月初十再迎回山下的碧軒寺。

 

回祖家的迎神規模雖不大,卻一樣深受當地人的重視,僅一頂神轎以及鼓吹陣和數十位虔誠的信徒而已,隊伍由碧軒寺的住持負責領導,七點多左右,住持將佛祖請到神轎上,安座好後隨即出發,全程完全都靠步行,行經的路線和迎佛祖相彷,自東山溯牛埔,越白水溪、崁頭、中州、檨仔林、石廟仔直上碧雲寺,約在午後一點之前,便抵達目的地。

 

送祖回家的路程,沿途並不繞境,但需在短短五、六個鐘頭左右回到碧雲寺,且泰半都是爬坡路,一路都忙著趕路,少有休息,無論迎神者或隨香者都頗辛苦,只是在他們的臉上,卻永遠只有慰安和愉悅而已。

 

至於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日,仍是台地人民最普遍的送神之期,這一天,家家戶戶莫不敬備牲醴及甲馬,隆重送神返回天庭,不過依時間的不同,送神的對象也有所差別,清代時所送的包括地界眾神,陳夢林修諸羅縣志說得很清楚:「臘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塵。俗傳:百神將以是夕上閶闔謁帝。凡神廟及人家,各備茶果牲醴,卯幢幡與馬儀從於楮,焚而送之,謂之送神。」,後來受到現實功利社會的影響,人們相信灶王爺主司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功過善惡之職,因而愈來愈多人重視送灶君之儀,到了今天,送神所送的幾僅灶君爺而已,宗教信仰的現實可見一斑。

 

送神之日,也是傳統社會中開始賣春聯、年畫的時候,直到今天,春聯、年畫仍廣受民眾的喜愛,每逢歲暮,大街小巷都可見到販賣春聯的攤販,春聯的材料,也不只是紙製品,織布、塑膠製品的春聯紛紛出現,式樣繁多,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

 

十二月二十五日,對客家人而言,是「入年架」的日子,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便屬於新年期。新年時需遵行的禁忌與習俗,如不准打、罵人、不准打破碗,不得說不吉利的話以及不得與別人爭吵等,都需嚴格遵守。

舊俗中,臘月二十五日更是天神下凡的日子。二十四日送神之後,原本長駐地界的神祇全部都上返天庭,一直要到開春後的正月初四日才會回來,這段空檔,玉皇另派天神到人間代理,人們為表示歡迎,人人都笑臉相待,不能在這一天,向別人討債或收帳,更不得與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P1158674  

台灣俗諺也云:「二十四送神,二十五挽面。」意指送過諸神之後,年馬上就到了,婦女們得整理儀容,以迎接新年,其中「挽面」為其中最重要的工作。舊時婦女習慣用細棉線絞除臉上的汗毛,現今此俗已難再見,不過這段時間正是人們到理髮廳、美容院理髮、整理儀容的時節,許多相關行業生意大好,也趁此機會漲價多賺一點。

過了十二月二十六日,年馬上就來了,這期間,平埔族群中的噶瑪蘭人,要舉行一項特殊的巴律令儀式,和漢人的過年截然不同,值得我們認識、參考:靈魂崇拜的噶瑪蘭族人相信,過年前的三天午夜,祖先的靈魂會回到家裡與家人團聚,每個人都必須淨身迎接祖靈。黃昏之後,家家戶戶都緊閉大門,女主人將長有雞冠的公雞打死,連著全身的雞毛放到灶中燒烤,直到全部毛都燒光,再取出肝和內臟,切成許多小塊,加上年糕和糯米飯、紅酒、白酒,統統擺在大灶上,用來祭祀祖先。

夜深時分,家人全部圍在大灶邊,依照長幼順序,每個人分別將雞內臟、年糕、糯米飯…等,取一小塊放在供板上,分斟紅酒及白酒在小杯中,謂向祖先致敬,全家人都行禮如儀後,將供板連祭品擺在廚房的門楣上,請祖先慢慢享用,家人則聚集在客廳烤火喝酒,午夜之後,家長用手指沾酒,在每個人的額頭上劃咒,表示舊年已過,新年降臨。

新年降臨,人人都希望能有好預兆,能的得到別人的祝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自己主動先跟別人說恭喜,也因此,新年期間,自然處處都只能聽到「恭喜!恭喜!」的祝福聲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