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4037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DSC04137

在台灣,杜鵑可能是大家最容易見到、也最多人叫得出來名字的花卉了,只是,您是在什麼地方遇見杜鵑的呢?

大多數人能夠見到的杜鵑,不是在公園就在校園中,儘管花色有白有紅,但大多是矮小的灌木叢,有人少還被修剪出了「造型」…,也難怪那麼多的人都知道杜鵑的存在,卻少有人會因杜鵑而感動!

 DSC04337

又稱為山躑躅、山石榴,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為映山紅的杜鵑,基本的生態是:「灌木,高可達二公尺,枝幹平滑;具有多數分枝,枝條細長,葉柄,小梗,花萼及子房有棕褐色倒伏性的毛茸。」

 DSC04437

不過這些在都市公園或安全島上就能見到,「灌木,高可達二公尺,枝幹平滑」的杜鵑,是在1900年代,日本人才引進的日本杜鵑和西洋杜鵑,大多是用來做為園藝植物,往往在配合造景的需求下,總是不斷地被修修剪剪,根本沒有讓它們長到「高可達二公尺」的環境,也因此讓許多的人誤以為杜鵑的形貌,就是永遠長不高的矮灌叢?

 DSC04937

然而,許多年前,我在追索台灣原生杜鵑的身影時,在台十四甲號公路鳶峰附近的山谷中,發現一大片高起碼有十幾公尺以上,樹幹比象腿還粗的杜鵑森林,自此以後,每年到了杜鵑花開的季節,我就開始想念起那一大片的杜鵑森林。

 IMG_0470

那是台灣的原生種杜鵑,原本的名字是台灣杜鵑,基本的生態資料是:「台灣杜鵑分布在中海拔約 800~2,100公尺的山區,喜歡生長於山稜及近山頂處,與其他闊葉樹混生,有時也可以看見小面積的純林,植株高可達 20 公尺,粗幹可達40~50公分,樹幹紅褐色,形多彎曲,小枝細長粗壯,直立或斜上昇,可長成大喬木,是台灣原生杜鵑中唯一可形成森林的杜鵑花。」

 IMG_6419

透過生態資料的印證,充份顯示這兩種花雖同為杜鵑,實有天壤之別,這麼大的差別,背後的因素應該很好,但真正的關鍵點,應該就在於外來種和原生種的不同了。

 P4231528

外來種植物和原生種最大的差別在於,外來種植物無論是從何處、何時移來,都必須重新面對氣候、環境、土壤、經緯度、動物、生態....等的差異,結果有些成為強勢入侵物種,泛濫成災被壞台灣的環境,有些只能永遠被人豢養著,缺乏原始的生命力;原生種植物就是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而它們存在的先決條件,就是因應氣候、環境,經緯度、動物生態....而生的,也就是說,無論什麼環境,只有真正適合它的物種,才能存活得更健碩且最有活力!

 P4231609

除了鳶峰附近山谷中的杜鵑森林之外,我也曾經在宜蘭牛鬥的懸崖峭壁上,看見倒懸在高處,卻依然開得整樹紅的唐杜鵑,在泰雅族的環山部落,遇見遼原野火般的金毛杜鵑,當然更不要說在合歡東峰、主峰與石門山之間,那些匐匍在地面上,枝葉蒼勁、每年都要吸引許多賞花人上山朝聖的森氏杜鵑了…,這一切,都在印證台灣原生的杜鵑,神奇、動人的生命力!

 P4231612

其實,台灣的原生種杜鵑,起碼有十六、七種之多,從丘陵地到高山都有,最早開花的是二、三月間,北台灣丘陵地上的金毛杜鵑,此後一直延續到四、五月間,各種杜鵑就像接續的春雨般不願停歇,花期的最終,要留給合歡山上的森氏杜鵑,也因此,初夏之期,正是在山林間尋訪各種原生杜鵑最好的時機,何不做一次以杜鵑為名旅行,探索的當然不只是花草而已,還有更多人與土地的故事,都等待和我們一同領會土地的豐厚,或是生命的浪漫呢!

 P4231619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