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617

過了熱鬧而瘋狂的「三月瘋媽祖」後,四月中旬開始的王爺祭典,也是民間最為重視,熱鬧盛況不亞於媽祖誕辰的民俗香期。

王爺的信仰,源起相當複雜,最主要的乃是瘟神的崇拜,傳統社會中,環境的衛生甚差,醫療更普遍缺乏,經常瘟疫橫行,人們一方面在恐懼的壓力下,同時也為袪禍祈福,開始崇祀瘟王,明末清初,清廷為將台灣收入版圖,於是利用福建沿海地區人民對媽祖的崇敬,大肆實施心理戰,明鄭覆亡後,許多明鄭遺臣以王爺的名義祭奉鄭成功,卻不肯崇拜媽祖,使得台灣的王爺與媽祖,成了政爭的工具。

 DSC01627

清季中、末葉,舊時的政治衝突已逐漸淡薄,加上交通日漸方便,各地的分靈廟宇日漸增多,王爺的信仰從西南沿海一帶逐漸擴散至台灣各地,甚至連山區都有王爺廟的存在,總數高達八、九百座的王爺廟中,供奉的王爺並非出自同一系統,有各姓氏的單府王爺,有二王廟,有三府王爺,有五府王爺以至於十二瘟王廟,其中最普遍的是五府王爺廟。

民間傳說中,王爺有數十姓到數百姓之多,而台灣人奉祀的王爺,到底有多少姓氏,一直都沒有定論,若以最常見的王爺來看,則是五府王爺,所指為「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四王朱府千歲,五月范府千歲」;至於王爺的傳說,則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其中較著名的有:

 DSC01687

一、據傳中國明皇時代,曾誤殺了三百六十名新進士,後來玉皇大帝垂憐他們冤死,特下詔封他們為王爺,代天巡狩,以免後人再遭冤死。

二、連雅堂在《台灣通史》的宗教志中則認為:「延平郡王入台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曜古今。及亡,民間建廟以祀,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亡國之痛,可以見矣!」。

三、明鄭時代的國師陳永華,臨死前有一日有老翁到府裡拜訪,來訪者把寫著「池」字的燈籠掛在陳家的門楣上,入府後就不見出來,陳永華也因而坐化,鄉人紛紛相傳那是老天爺派來的使臣,接陳永華昇天成為池府王爺,於是紛紛建廟奉祀,而池府王爺也成了台灣最普遍的王爺。

四、據傳說在明代初葉,中國廣東及福建兩省的三百六十名舉人,相約乘船走海路赴北京應試,卻不幸遇到颱風,全部遭難葬身海底,但他們死不瞑目,時常顯靈於台海一帶,皇帝知悉後,特別敕封他們為王爺。

五、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到南洋宣揚國戰,特別派三十六位進士自京城乘船南下,不幸卻在台海附近遇難,船沉後,風雨遽停,天空浮現祥和之氣,且有仙樂飄渺其間,朱元璋知道這件事後,乃下旨建造一艘「王船」,供奉三十六進士靈位,並親書「遊縣吃縣,遊府吃府」,送入大海,代天巡狩,凡王船靠岸的地方,百姓得殺豬宰羊,祭祀一番,若不誠心祭拜,全村將遭到瘟疫橫行,生靈塗炭的命運。

 PC210017

上述的這些傳說雖不可靠,不過王爺在早期委實被視若「瘟神」,人們對它們的態度是又敬又怕,當然這也由於拓台之初,島上缺乏醫師,一般百姓不重視環境衛生,導致惡疫流行,缺乏醫療觀念的人民,自然誤以為王爺降禍於人,也才會有「燒王船」祭典的出現。

姑不論王爺到底是那一類的神,五府王爺早已是當今民眾最崇信的神;八○年代以降,台南麻豆代天府以及南鯤鯓廟每年所收的香油錢,遠超過其他廟宇甚多,尤其是麻豆代天府的收入比北港媽祖廟還多,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王爺誕辰是王爺廟中最重要的慶典活動,五府王爺的生日並不在同一天,因此每年大都有三至四次的誕辰祭,其中最熱鬧的是農曆四月廿六及廿七日的李府王爺及范府王爺的生日,民間信仰的慣例,神明慶生祭典之前,分靈至各地的廟宇都要回到祖廟謁祖進香,台灣五府王爺的信仰以台南縣為中心,其中尤以北門鄉的南鯤鯓代天府最為著名,分靈的廟宇極多,這些分靈神明,大都會在李王爺及范王爺的生日前的四月中旬左右,陸續回祖廟進香,為「四月迎王爺」舖下序曲,時間愈近,回祖廟進香的神明、陣頭愈多,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以後,成千上萬的香客與各式各樣的陣頭,更寫下了王爺祭典的高潮。

 PC210030  

另外在六月十八日池府王爺生日,八月十五日朱府王爺生日以及九月十五日吳府王爺生日時,也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清道光年間刊行的「瀛洲校士錄」中,有一首名原「鯤鯓王」的詩,詳述了當初南鯤鯓廟每年香汛期善男信女進香的盛況:「落花無塵香不歇,紫簫吹急夕陽沒;靈旗似復小徘徊,解纜風微迄不發。碧波涵鏡逗人清,照見輕裝水底月,龍光百寶縱光怪,洛水明璫璞皋珮;淫佚民心有識傷,昇平餘事無人績。神來漠漠雲無心,神去滔滔江水深,士女雜沓舉國狂,年年迎送鯤鯓王。」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