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230007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傳統社會中,並不是只有在新舊歲交替之時,才有熱鬧的慶典,對於年中四時,也同樣的重視。

什麼叫「四時」?古人把年均分為四個等份,成了四時,其實就是指四季之意,明朝王圻編纂的《三才圖會》,引孔子《禮運》篇的話說:「播五行於四時,蓋四時者氣也,五行者象也,四時各分九十二日八十分之二十五,為一時之正,而五行則以木配春,以火配夏,以金配秋,以水配冬,而土則分旺於四時。」

古人把春夏秋冬四時,配上了五行,自然有了「四時之行」,《三命通會》說:「四時之行,亦有其序。春以生之,夏以長之,秋以肅之,冬以藏之。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復春,而相循無窮。」

四時生滅的次序,早在幾千年前,就己經深植在大多數人們的心中,為了讓四時的特色更加彰顯出來,人們在每個季節裡,各選了一個時間舉行慶典,一方面記錄季節的演替,同時也方便人們祈求不同的願望。

古人選定的四時慶典時節,春時為二月初二日,夏時則在五月初五日,入秋之後則選八月十五日,深冬之時為十二月十六日。

「夏時」則選在農曆五月初五日,也就是年中三大節中的端午節。

「端午」是指什麼意思呢?

這兩個字既跟屈原無關,更扯不上粽子,我們不妨逐字來談談這兩個字:「端」為開端,也就是開始之意,「午」則為午時,為一天最熱的時辰,因此「端午」最原始的含意,乃指開始炎熱的季節,台灣俗諺說:「沒呷五月節粽,破裘不敢放。」,指的就是,雖然立夏己經過了好久了,但天候依舊不穩定,一定要等到過了端午節,炎夏才算正式開始,冬衣冬被才能收起來。

 P9290073

 

另外,我們也不妨透過節令的特色來看「端午」,傳統社會中對於「夏」這個季節,往往看作是「寬假萬物」的象徵,因為春季種植的作物,一直要到進入夏季,莖幹或所結的果實,才開始迅速長大,此外,夏天最典型的特徵,就是氣候炎熱,每年一進入了天氣炎熱的時節,自然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因此才會有這個節日,提醒人們炎夏將至,要人們早做提防。至於以五月初五為節,也絕對跟屈原無關,而源自陰陽與大小,傳統的數字觀念中,一為小,九為大,五不只是由小變大的關鍵,更是陽數,可說是最能夠代表陽氣既將極盛的數字,難怪古人也把端午節稱之為端陽節。

 

端午節也是「四時」中,擁有最多活動的一個,教科書從小就敎我們,端午節的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衍生的活動。

 

賽龍舟的典故來自梁朝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的「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檝以拯之。」但這僅是中國南方的地方習俗,且充滿了政治意涵,尤其到了台灣,竟成了紀念「愛國詩人」的節日,顯然這是政治操作的結果,完全背離了歲時節俗的本意。

 

中國俗諺有「南方競渡,北方射柳」之俗元代脫脫等撰《金史.禮志》載:「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此外中國各地還有打馬球、遊天壇、克石鬥仗(打石戰)…等端午習俗,其中的「打石戰」之俗,不僅在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東亞地區廣泛流行,早期屏東佳冬的客家人也有此俗,透過這些習俗可以發現,端午划龍舟救屈原只是某個地區的說法真正的涵意是人們借著這個機會彼此做一番競賽,真正的目的則是呼應端午時節為「陰陽之交」,中國近代的學者劉曉峰撰〈節俗如何結構了特殊的文化空間——從端午節俗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談起〉謂「端午與夏至有關,是陰陽變化極為激烈的時期,在這樣兩個陰陽轉化新舊更替的特殊時間,通過對天地陰陽之氣相爭進行模仿,會促進陰陽之交,進而達到促進人類和萬物的繁殖,達到人畜與稼禾興旺的目的。」

 

此外,多江河的中國南方,自古有五月初五和十月初十祭水仙尊王之俗,屈原為水仙尊王之一,因此有行渡之所常會祭祀五位水上救難神,畢竟入夏之後常生水患,人們於五月初五祭水仙尊王,主為祈請免除一切水禍、行渡平安,十月初五祀水仙尊王,則是感謝這些水中神仙庇佑過去這一年水域安寧,人人出入平安;只是各地祭祀水仙尊王之俗不同,有的地方同祀五位,有些地方只祀其中一位,屈原因而成為五月初五祭祀之神。

 

政府在國小教科書中從小教孩子們神話說: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怕魚去吃屈原的屍體,於是包粽子丟給河裡的魚吃,這個說法可能源自於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但續齊諧記》只是一本是古代漢族的神話志怪小說能夠視為漢人的歷史或文化淵源嗎

 

 R0012745

粽子的出現,最早可源自於「寒食節」。

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登上王位後,輔佐有功的介子推卻背着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不得,於是下令放火燒山,希望逼他們出來,沒想到卻把母子兩人都活活燒死,晉文公悔恨之餘,下令全國禁火,以紀念賢臣孝子,後來更定每年三月初三日為寒食節。寒食之日全國禁火,人們不能生火煮飯,就必須在前一日準備好食物,相傳這就是粽子最早的原貎。

寒食節最早只為祭祀介子推而來,後來卻慢慢演變成為,人民祭袓掃墓的日子,粽子也因此而成為,最特殊的祭祖用品,在台灣,不管是在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或過年等節日,只要是祭拜祖先,都能看到粽子出現。

不只是歲時節俗中的祭祖儀式,可以看見棕子的出現,在其他許多的傳統習俗中,更能發現粽子的存在有其特殊功能;如果家裡有人過世,傳統的觀念認為,人死必須全家哀淒,因此死後的一年(有些人僅限三個月,各地風俗不同。),逢年過節都必須避過,以示對亡逝之人的哀倬,不能過節,當然就不能殺雞宰羊,但別人致贈的美食無妨,因此,喪家親朋好友就會代為烹煮食物,送給喪家食用,讓喪家也有過節的感覺,最初,這些食物都是用粽葉取代鍋盤,避免喪家將鍋盤歸還時將穢氣帶來,到了後來,慢慢形成了包粽子給喪家過節的慣例,這就是民俗中的「送節」。

既使到了現代,過年過節要請親友代包粽子,或者是親友好心送來粽子,也都會象徵性的給一點錢,表示這是買來的粽子,不是人家送的,既使是父母給外出的孩子,帶些粽子到上班或求學的地方去吃,也都會將綁粽子的繩子剪開,一粒粒分開而非一整串,表示是食物而非「送粽」,可見民間社會對送粽子的忌諱,實在是相當的多。

有關屈原的第二個政治神話,就是划龍舟,以搶救愛國詩人的龍舟源起說。

在台灣,不管你怎麼找清代的文獻,就是找不到划龍舟跟屈原有關的記載,倒是會發現早期郊商,入夏之後,借着划龍舟兢渡以逐水鬼的歷史,可見台灣地區的龍舟賽,有自己的故事與意義。

 R0012829  

除了吃粽子以及划龍舟之外,端午到底還有那些重要的習俗呢?

位處於亞熱帶的台灣,自古就是個風土病容易流傳的地方,而風土病最盛行的季節,莫過於氣候炎熱的夏季,稍稍不小心,就可能會有許多傳染病源伺機擴散,造成人民性命或者財產的損失,因而,等於宣說炎夏既將正式開始的端午節,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環境衛生清潔日。

所以這一天最重要的是除蟲,包括洗水缸,清理水溝,整理環境,灑石灰以驅蛇(雖然不一定有用)…以消除瘟疫之源。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