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371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七月七日或八日起

節氣釋義

過了夏至之後,進入典型的夏季氣候,至立秋前的一個半月間,兩個節氣都以暑為名,古籍中對「暑」字各有解釋,但幾乎都在強調天地是多麼的燥熱,《說文》中的解釋為:「熱也。」《釋名》暑,煮也。《釋名》中說得更直接:「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可見小暑和大暑其實是兩個相連的節氣,因此有人按字面之義來解釋小暑中的小,認為是微小的暑氣,這是絕對錯誤的,排在一起的小暑和大暑,兩者是相對的節氣,小暑並不是指不熱,而是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了,但相對於大暑而言,還不到最炎熱的時節之意。

通行於民間的《農民曆》也說:「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

節氣緣由

進入炎夏之季,古人也觀察到各類生態與氣候的關係,〈月令七十二候〉記載的小暑三候分別是:「小暑之日,溫風至,後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鷹乃學習。」

第一候「溫風至」的溫風,也就是溫熱的風,至除了有「到了」之意,也代表「至極」,也就是到了這個季候,所刮的風都是相當熱的。

第二候「蟋蟀居辟」,蟋蟀亦作螅蟀,古人也稱為蛩、蜻蛚或促織,全身黑褐色,觸角很長,善於跳躍的後腿粗大,雄的善鸣,好斗。雄的善鳴且好鬥。《禮記》注解說:「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闢和辟都是指牆壁之意。初生的蟋蟀是生在泥土中,慢慢地就改住穴壁中,到了七月就飛出去,生活在原野中了。

第二候「鷹乃學習」,到了《元史志》中被改為「鷹始摯」。摯也就是搏擊之意。說的是老鷹開始學習搏擊小鳥、小雞,以準備撲殺更大的獵物了。

節氣特色

小暑時節的台灣,早已進入典型的夏季型氣候,由於大自然受到「冷縮熱漲」的物理現象影響,只要沒有風,天地之間就只讓人感到又悶又熱,如果在烈日下曝曬,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中暑。

就因為天氣過熱,這段時期也是下「西北雨」的時期,台灣人慣稱的「西北雨」,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午後雷陣雨」,以住的人們每逢盛夏,都期望來得快去得也快的「西北雨」,可以為燥熱的天氣降一點溫,讓天候舒緩一些,但到了晚近,卻因氣候的變異而成了暴雨集中,常因此而導致水患,實令大家又愛又怕。

氣候的諺語中則有:「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之說;意指小暑時節如果吹東風,大暑時節的黃昏,若是紅霞滿天,都可能是颱風來臨的前兆,沒有氣象預報的時代,人們看到這些現象就會回家去做好防颱準備了。

早期看天吃飯的農人,更相信農諺所說的:「小暑一聲雷,翻轉倒黃梅」,認為如果進入小暑當天打雷,往後半個月都可能會有西北雨,像已過去的梅雨倒翻回來似的,如此氣溫就不會太高,對於農作物而言,最好的條件是「小暑溫墩大暑熱」,這樣農作物所結的果實才會飽滿,收成才會好。

台灣的小暑時節,豆類收獲已近尾聲,但還是瓜類的盛產期,絲瓜、苦瓜、黃瓜、南瓜、冬瓜正是當令的新鮮菜蔬,應彭此時節好好品嚐一番。至於水產,此季台灣周圍的海域屬溫水海域,群聚了許多溫水魚群,常見的漁獲有:小卷、紅魽、黑鯛…等。

節氣活動

氣候俗諺也指出:「小暑過,一日熱三分」顯示節氣進入小暑時節後,天氣就會一天比一天還炎熱,近年又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加上台灣的都會過於集中,溫室效應導致都會區又濕又悶的空氣無處擴散,致使小暑時節便常聽到3637度以上的高溫報導,加上這些年來,每年都有被高溫熱死的案例,因此如何避暑,實是面對褥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古人自古便重防暑傷身致命,《韓非子·人間訓》便言:「冬日則寒凍,夏日則暑傷。」;此外,古人甚至也記錄了野獸的避暑法,晁錯的〈言守邊備塞疏〉言:「烏獸稀毛,其性能暑。」

現代人的生活中,大多利用冷氣來避暑,卻因為吹冷氣而缺乏運動,反而衍生出許多問題,建議各位炎夏防暑,不妨多去去游泳池或海水浴場,不僅可以弄潮消暑,更可以利用運動,讓身體更健康些。

   夏季也是人們愛吃冰的季節,除了常見的:愛玉冰、仙草冰、粉圓冰、紅豆冰、綠豆冰…之外,更有許多人愛的芒果冰,此時也是芒果的盛產期,甜美多汁的芒果是少數富含蛋白質的水果,不但含有胡蘿蔔素、粗纖維以及維生素AB1B2C,也有菸鹼酸、葉酸、鈣、磷、鐵、鉀…等,雖是盛夏最受歡迎的消暑水果,但還是要有節制,否則任何東西吃多了,都會對身體造成物極必反的結果!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