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5216

恆春通往滿州的200號縣道旁,過了驫古公聚落不遠,公路在滿州消防分隊前作明顯的轉彎,路南臨溪谷的一側,有一座素樸的敬聖亭,被許多人視為滿州地區早年有客家人移墾的證據。

 DSCN5226

《台灣地名辭書.屏東縣》中關於滿州鄉的移民有清楚的記載:「漢人的入墾則較晚卻逐步取得大多數的平坦肥沃耕地,成為聚落內的主要族群,尤以客籍移民的入墾最早…。」這或許可證明客家人移住入滿州的歷史,同書中也記載敬聖亭的由來:「日治明治37年(1904),由滿州本村及鄰近村落五居民集資興建,以處理廢棄之字紙及破舊書籍,與一般客家村落常見之敬字亭功能相同。」,這段文字,更能佐證客家人在滿州的足跡。

在台灣地區,敬聖亭的確比較常見於客家庄,但不表示這種用來焚燒書寫過字的紙,也被稱為聖蹟亭、惜字爐,敬字亭的建築物,一定就是客家人所興建的。事實上它不只在台灣出現,中國、香港、琉球…等地也都看得到,顯示敬聖亭的存在和客家人不必然有絕對的關係。

   DSCN5227

敬聖亭乃源自漢人「敬惜字紙」的觀念而來這個觀念早在唐代便形成,唐代戴孚所寫的《廣異記.狄仁傑》中載有一則寫在竹簡或木片上、收服「蠻神」的故事:「高宗時,狄仁傑為監察御史。…至端州。有蠻神,仁傑欲燒之。使人入廟者立死。仁傑募能焚之者,賞錢百千。時有二人出應募。仁傑問:『往復何用?』人云:『願得敕牒。』仁傑以牒與之。其人持往,至廟,便云:『有敕。』因開牒以入,宣之。神不復動,遂焚毀之。」《廣異記》雖是唐代前期的志怪傳奇故事集內容未必可信故事中的漢人透過文書來收服「蠻神」直接透露出具讀書寫字能力的文明人內心中所抱持的尊榮與優越感。

 DSCN5242

明代末葉,文昌帝君的崇祀惜字律》大量地在知識分子間流傳,一方面表彰敬文明、惜字紙所帶來的福報,同時也恫嚇不敬惜字紙之人可能招致的罪孽。清代韶公撰《燕京舊俗志》載:「污字紙,即係污蔑孔聖,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也是同出一轍的威嚇。

清康熙以降,「惜字」之風更盛,許多人組織「惜字得善報」的惜字會或惜字社為了追求善果,成員努力宣揚「敬惜字紙」的獎與罰更結合施棺、埋屍…等善舉希望能感動天地鬼神,迴向自己或庇蔭子孫,能夠在科考中一舉成名天下知。

 DSCN5243

倘若如願獲得功名,地方官員或士紳、鄉人,出面倡議集資或募款,興造聖蹟亭,以光耀門閭。興築的地點會因個人身份或物質條件之別有所不同,富貴人家有能力在自家的園林庭院中,建造私人的敬字亭;庄中有文昌廟者,可能選擇在廟埕設置惜字亭以彰顯敬重文明的福報;未曾有人科舉及第的城或僻遠鄉間,則會特別將惜字亭設置在村鎮外緣或城隘口,宣說本地已受文明「教化」,非鄰近「野蠻未開」的部落可相比擬的。

 DSCN8219  

滿州敬聖亭建於驫古公和蚊蟀之間就在恆春通往蚊蟀聚落的村口初建於日本明治37年(1904年),正值台灣總督府實施「普通行政法」,將恆春城、港口溪流域的平地及淺山丘陵帶的原住民,全部納入「熟蕃」類別,原住民原有的優勢自此盡失。漢人為彰顯自己「文明人」的身份,在蚊蟀庄口興建敬聖亭,作為「漢莊番社」的界線,以彰顯漢人文明的優越感

隨著時光流轉,原漢界限早已模糊,敬聖亭除了保持焚燒字紙與尊重聖賢的功能外,也因人民需求而轉化,成為祈求平安、富貴的象徵。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