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5997

三芝海岸大面積的藻礁,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取來製造石灰的原料,因此在沿海地區,常可見到用來燒製石灰窯,如今雖僅剩少數二個位於圓窗海邊,卻是見證三芝在石灰生產史上重要地位的重要文物。

 DSCN5998

石灰的生產乃是取生於潮間帶上的藻礁,也就是咾咕石,首先窯底留幾道火溝,舖以乾草木材或易燃的稻草,上鋪一層煤炭再疊一層咾咕石,如此交疊直至窯頂為止,便可點火燒窯,一次約需七、八個小時左右,停火後要先等待咾咕石冷卻後,才可取灰出窯,同時也要潑冷水讓灰快速冷卻,再以細目網篩粉去除雜質,如此每窯可燒出約1520公斤的石灰。

 DSCN6000

由於燒製石灰並沒有太高的技術,因此傳統的石灰窯極為簡單,一般是用石頭與土漿築起一道圓的圍牆,牆高四尺寬約尺半,窯場圍牆直徑約8-10尺,窯底要先挖好幾條通火的火路,另外還要留一個三尺寬的窯門,便為架材、取灰的工作之用。

 DSCN6010  

早期建材的選擇不多,加上石灰牆壁越久越堅固,所以在當時普遍受到建商之採用,三芝海濱又有取用不盡的咾咕石,自然成為燒製石灰的重鎮,如今石灰已少有機會使用在建材上,三芝的石灰窯也早就廢棄不用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