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054424.JPG 

恆春半島的落山風傳說中,「有狂風時作,必至楓港而後止」寫的最是傳神。換句話說,楓港是落山風重要的分界線,楓港以南大作的狂風,過了楓港以北自然止息。

為什麼楓港會成為落山風的分界點呢?它到底是什麼風?

P1085495.JPG 

落山風並不是氣象單位所稱的風名,只是半島人們的稱了上百年的俗名。風既然名為「落山」,顯然是從山上下來的風,東北季風從登陸台灣後,沿著中央山脈南下,到了台灣尾因山勢陡降,風也隨山勢形成下坡風,風勢會變得更強且急,加上這些出了中央山脈的風,不再受到山區地形的牽引,容易形成反轉的氣流襲捲背風坡的地區,才會讓人感到落山風特別的強勁。 竹坑山屬中央山脈的餘脈,楓港不僅位於它的南境,又在楓港溪的沖積地上,沿著中央山脈南下的東北季風,過了竹坑山陡降四百公尺下到獅子頭山,再下降到河口的沖積地,楓港成了落山風降臨恆春半島的第一站,難怪自古都被視為「風口」。

P1169832.JPG 

每年秋深時刮起,來年開春之後才減弱的落山風,《恆春縣志》實載它的特性:「自重陽以至清明,東北大風,俗謂之落山風。晝夜怒號,渹渹渢渢,或三、四日一發,或五、六日不止。海上行舟,視為畏途。即植物中,枝穎上銳,如木棉、桑葉、高粱、甘蔗等,均不苞蕪,多致零落。」

此外,這特殊的風信更是「雨少風多,其威愈烈,掃葉捲籜,塵沙蔽天,常經旬不止」,不僅形塑了八瑤灣海岸沙丘、風吹沙…等特殊的地景,更有吹翻小汔車和機車造成傷亡的記錄…。


PB170831.JPG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每一年只要落山風刮起,輕者可能只覺得是一陣陣的狂風;重者往往陸上飛砂走石,家戶門窗緊閉,行人無法站立,車輛控制不穩…,東海岸巨浪濤天,漁船出不了海;對農業的影響更大,時大時小,長達好幾個月的狂風,足以讓果樹枝葉焦黑、果實零落,莖幹折斷,甚至連根拔起,蔬果作物不易受粉,許多菜蔬根本無法種植…。

面對如此兇險的落山風,人們也只能苦中帶笑和它共處,清代胡徵的〈恆春竹枝詞〉寫得無奈又傳神:「最怕秋冬兩季中,颱風去後落山風;居民習慣渾閒事,反說無風瘴氣濛」。

最長可達半年的落山風期,人們無以維生,人於只得種植不怕風害的洋蔥、瓊麻…等,到了今天,更加入了芝麻、葛鬱金、地瓜、花生、牛杙仔菜頭…等,為半島的落山風期,加入更多收獲的喜悅。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