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516.JPG

砍草的伙伴足足忙了半個小時,溪仔口的石板屋貴遺址終於完整地顯露出來,這一間不只還保留有大型的牆板和立柱,更讓我驚訝的是,「排灣文化相」石板屋的左前方,都會隔出一小間的畜養間,我在四林格舊社看過相當完整的,過去我一直認為只用立板做為區格,沒想到竟然在這裡看到有石板蓋在頂上,二塊石板雖有一塊已經稍微侵斜,但這些石板只是平置在立板之上,沒綁也沒扣,卻可以任風兩、野獸、草木侵擾數百年而不倒,實在令人驚奇。

IMG_3709.JPG

「排灣文化相」的石板屋群,幾乎每一間的左前方都有一個單獨隔出的空間,這個獨立的空間許多人都認為是儲藏室或穀倉,但我看見四林格社石板屋的小隔間,底部留有排水的圓洞,我認為這個空間另有用途。

P3040717.JPG

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也是各種答案都有,化較特別的答案有二一是畜養間,二是廁所。遍查了文獻,也只在日本建築學家千千岩助太郎的《台灣高砂族的住家》中介紹排灣族的建築時談到「豬舍(也可以作為廁所):設置在沿著爐子後面的側壁上,火爐和寢台中間以一道石板牆隔開,…豬舍的寬度大約是1公尺,根據該住宅的深度及長度,踏板是比客廳的地板高60公分左右,地板表面的前方通往斜坡,外牆有一個小的餵豬口,上有石板的蓋子。」

P8060773.JPG

P8060785.JPG

另外,黃士強、陳有貝、顏學誠在《墾丁國字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告》中,探討〈石板屋遺址與排灣族的關係〉時,認為恆春半島的石板屋遺址跟排灣族北部型之住屋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時也引用李亦園等的〈排灣族北部地方住家〉平面圖,圖中就有「豚舍(兼便所)」的空間。

P8060794.JPG

P8060806.JPG

P8060824.JPG

「豚舍」自然是指養豬的地方,史前時代的原住民就懂得畜養了嗎?明代陳第在《東番記》中,認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的「東番」「性好勇,喜鬪,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奔馬,能終日不息。縱之,度可數百里。」更重要的談到生產方式時,清楚寫著畜有貓、有狗、有豕、有雞…。」這個記載也許可以說明台灣的原住民,可能在十七世紀之前,就已經有畜養行為了。

P8060827.JPG

P8060833.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