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8.JPG

滿州港口村的巴龜甪舊社往南有一條通往龜仔甪的古道。

歷史上曾經記載,美國商船遊歷者號事件發生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為了出兵征討龜仔甪社人,曾經繞過恆春半島抵達港口溪,目的是勘查地形,計劃從港口溪翻山進兵龜仔甪社。

郭素秋的調查記錄,留下港口村耆老黃鴻時的口碑認為這條路曾經是恆春知縣的出巡路,同時訪問順興茶園的園主朱順興,留下的記錄是「縣太爺出巡的路線,會從恆春通往社頂,即今日的社頂公園,當時是順著海邊的路到社頂,當時社頂有阿美族的部落,然後從社頂下到港口村…。」

109.JPG

上述的口述歷史無從了解這條路是「縣太爺」固定的出巡路,或只是偶而走過一次而已,如果是後者較有可能成立,畢竟在恆春設縣之前,「琅𤩝.卑南道」便已經開通,且從恆春到蚊蟀埔(今滿州)這段己經舖設路基,牛車可行。屠繼善修《恆春縣志》的〈道里〉也載「東門外釣橋起,一里山腳莊、十二里射麻裏莊(今永靖)、七里吧姑角莊(今港口)、一里大港口…。」既使建縣之初,這條路仍不完備,但縣太爺要去巴龜甪社(今港口),沿「琅𤩝.卑南道」到射麻里,穿過港口溪的沖積地就到巴龜甪,比起翻山經龜仔甪再下到港口,要簡單、好走且安全多了。

再看《恆春縣志》中往南行的〈道里〉「南門外釣橋起,二里林投尾莊、四里鼻仔頭莊、一里馬鞍山(今核三廠)、三里大坂埒(今南灣)、二里潭仔莊、二里大沙灣墾丁寮(有防汛)、七里船帆石、八里鵝鑾鼻(恆春營守備分駐)、一里燈樓…。」可見這條路正是沿海岸南行,但途中並沒有往龜仔甪社的任何記載。

雖然文獻沒有任何記載,但並不表示這二地間就沒有路可以相通,早在美國商船遊歷者號船員漂流到潭仔灣時,龜仔甪社就曾經下來搶奪並殺害船員,此後美國也派過軍隊上山追擊過龜仔甪社人;此外,《恆春縣志》的〈招墲〉卷中,大坂埒社和龜仔角社和八姑角阿眉社…等,都被同列在「東南兩路平埔薙髮」的名單中,可見清代末葉,龜仔角社人已被招撫,和外界往來互動的機會也就愈多。

110.JPG

除了人行或狩獵的山徑之外,最早出現從墾丁到龜仔甪社再到巴龜甪社的連絡道路,應該是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4月22日,台灣總督府公告發布設置「台灣總督府民政部附屬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為了建置四個母樹園開闢而成的。

二年後,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正式完成四個母樹園的設置,特別繪製了〈恆春支場之位置圖〉,圖中道路的部分用紅線標示,地圖顯示從恆春南下會先經過大板灣(今南灣)、墾丁,續行可抵鵝鑾鼻,左轉會先到殖育場的種畜場(今墾丁牧場),山上便是佔地最為寬廣的クアル(龜仔甪)本場,場中還設有派出所,再往東北行則可抵バグル(巴龜甪),路分左右兩條,左行接上射麻裡,右轉經港口便可達港口分場,往東北直抵ヂロソ(豬朥束)分場,再北行左轉可抵射麻裡,右行則可到蚊蟀。

這張殖育場試驗地的分佈圖,不只清楚標示了三個分場的地理位置及佔地大小,所繪製的道路除了巴龜甪舊社到龜仔甪社這段消失港口到豬朥束這段成了「上學路」之外其他的至今仍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道路。

111.JPG

我試著尋找這條舊路,港口和茶山的耆老們卻不知道從巴龜甪舊社上山的這條路他們都是從滿州第四公墓上去經毛柿林就到龜仔甪社了。郭素秋的〈港墘至社頂古道調查〉中也是從這裡上山「古道沿著台26在港口溪南邊約500公尺處向西轉入水泥舖設的小路,直抵『滿州第四公墓』…。」

這次的探勘小組由古清芳擔任嚮導,在地人余敏仁、鄭智程同行,其他成員包括我及楊翠玲、卓幸君、張珈晴等。我們茶山福德祠出發,過了港墘大橋的第一個部落就是港墘部落,在地人卻稱為咕魯山部落,並且稱港口溪以南的山群為咕魯山,然後從西方路轉進公墓。考古學家臧振華和李匡悌,都曾在這裡發現石板棺,因此標定為烏加烏遺址。

我們在古墓區上方舉行入山Palisi,然後沿寬三公尺左右的伐木林道殘跡前行,路旁都是開闊地,走了約二、三百公尺,出現了水塘及建築物殘跡,古清芳才說這片開闊地都是瓊麻園,民國七十年左右還有人在這裡種植瓊麻,水塘儲的水是收割後剝洗瓊麻用的,建築物是半自動抽絲場的遺跡,水塘旁有個地方專門堆放抽完纖維後的瓊麻屎(泥),只要雨後就會長出瓊麻屎菇,這是在地公認最好吃的野菇,每次下過雨都會有許的孩子上山來盜採。

112.JPG

隊伍續往西南行,上到了海拔100公尺的高位珊瑚礁岩區,再轉往南行,大葉欖仁的造林地接上了從啞狗海上來的造林道,也發現了一些誘捕揜(hop)蛇龜(食蛇龜)的陷阱籠,這裡是最接近國家公園管理站的保育區,盜獵者依舊到處放置陷阱,可見盜獵者的肆無忌憚了。

造林道一路向南,過了一條珊瑚礁乾溝及幾處崩塌地,林道終於消失,古清芳帶領我們轉往西南上行攻頂,在穿越一小片台灣樹蘭林時,出現了一些雜生在林間的毛柿,果然爬上海拔165公尺,就來到人工種植的毛柿林。這片毛柿林的直徑約只有25~35公分,是民國六、七十年,林務局種植的,約2~3公尺就一株,橫直都排列得相當整齊。

海拔181公尺的稜線,也是滿州鄉與恆春鎮的交界,這裡的毛杮林被林務局設定森林永久樣區,由於有人整理,林下雜木並不多,最特殊的是一棵巨大的雙面刺,攀附好幾棵毛柿面上,成功地在樹冠層取得最多的陽光。

過了樣區之後,毛柿樹愈來愈大,不自覺中已經進入日本時代クアル(龜仔甪)本場所種植的毛柿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的原始資料告訴我們,最早的造林僅140公頃,人工林100株、自然林20株,沒想到百年之後,這片毛柿林大了好幾倍。至於種植毛柿的目的,郭素秋在《恆春半島文史調查恆春卑南古道調查研究成果報告》中載「據朱順興表示,在古道行經的這整片山地,都種植毛柿林,是一種專門製造槍桿的樹木,為日據時期的植林。」

這片毛柿林也是社頂部落經營生態旅遊的重要地標,林中十人環抱的大雀榕則是生態遊程的折返點,從這裡往西南方下山,便可下到毛柿母樹園的入口,我們卻往西行,主要是了解林務局新植毛柿林的規模,為此我們下到了瑚礁的乾溪,發現河階上有類似墾作或駁崁的遺跡,但因資料太少,無法拼出簡單的樣貌。

122.JPG

沿著乾溪下行,很快就來到社頂梅花鹿復育區的後方出入口,古清芳告訴我們往東北行約200公尺可達潘宗權(甘仔吻)的舊居,這是古道中最主要的民宅,地方人士稱為甘仔吻的潘宗權,在這裡生活到民國七十年代才搬下山,如今屋子只剩下幾道地基和鐵皮,但尾前的曬穀場,曬穀場前方的稻田,以及旁邊大片檳榔園,都是潘家原始生活的依靠。

郭素秋則認為這裡也是啞狗海遺址,調查報告的記載是「遺址位於潘宗權的舊居址上,現興海乩24號的地世(其原址名為啞狗海24號,約光復後才改為此地名),社頂到港口村的古道旁。遺世與其東北方的『興海』(舊名啞狗海)聚落,相距約1,5公里;西南與社頂自然公園相距約2公里。」

我們沿著古道前往龜仔甪舊社,但要先經過墾丁國家公園的梅花鹿復育區,在這裡我們還看到保育中的食蛇龜(黃緣閉殼龜)和斑龜。離開復育區後,迎接我們的是墾丁高位珊瑚礁保留區以及日本時代種成行道樹的墨水樹,再經環頸雉復育園以及二級保育類的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棲息地,終於到了社頂自然公園,左轉便是龜仔甪部落,也就是這條路的終點。

123.JPG

★★★

本文為劉還月年度新書《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的部分內容,這本書將於201612月,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也因此這本書不會在一般書店販售,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在「『矮黑人』的神話?幻影?或真實?──劉還月年度新書《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新書全台演講會」買到,請朋友們注意全台各場次地點及時間。

您也可以跟我預約,最近會公佈預約辦法。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