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滿州經山頂路,來到母菇田的入山口舉行palisi,這個入口也是李匡悌進入溪仔口遺址的入口,《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遺址現況調查及地理資訊系統檔案建立》載「從滿州山頂路至里德往加洛水產業道路上行,至高分過溪87分之2電線桿左轉前行。從高分過溪808l電線之間小徑進入,再向東南行約2小時路程可達。遺址距溪仔口溪出海口約1.2公里。」

「阿勒喀路」古道口,在地人稱為母菇田或牛窟田,剛開始有清楚的路基,不久就到母菇田溪,這條溪仔口溪的支流水源豐沛,因此有位名叫wulim的豬朥束社人,在這附近開闢水田,還種有好幾叢的長枝竹,竹叢前也曾築有工寮,如今水田成了荒埔,工寮也不見遺址,唯獨那幾叢長枝竹長得特別茂盛,在半空中迎風搖曳著。

159.JPG

過了墾作區,原本的路基消失了,只剩下人行的山徑,潘連發開始尋找右切的「阿勒喀路」,不久來到十甲,這個地名的由來,《落鷹紛飛~探尋鷹之驛滿州鄉生態旅遊手冊》中有載「出風鼻古道由母菇田一直通往出風鼻,在日治時期大面積種植樟樹及相思樹,滿佈整面山坡一直延伸到溪仔田,舊名便稱為『十甲』…。」

過了十甲開始爬坡,走了好一陣子,嚮導終於確定原本的路基已經完全淹沒在荒煙蔓草中,只得繼續沿山頂部落的尋水路前行,最後在一個獨立小山丘下切小溪澗往東行。

159~1.JPG

恆春半島的炎夏,雖有一些南風,進入層層疊疊的海岸丘季風林的樹木低矮,林下又有各種蔓藤性的植物叢生,往往一點風都透不進來,小溪澗雖然乾枯,環境卻異常潮濕,使得夏季的海岸季風林更加炎熱悶濕,許多伙伴一路都在補充水分,換來的卻只是汗如雨下,我們必須設法儘快離開這個環境。

159~2.JPG

悶濕的環境也是蕨類最佳的生長環境,除了常見的厥類,同行伙伴楊翠玲特別為我們解說海南實蕨「海南實蕨的根莖為短匍匐狀,上面有鱗片披針形,最特殊的兩型葉,營養葉一回羽狀複葉,葉緣圓齒狀,缺刻中有刺齒,頂羽片末端延長,並具有帶根的不定芽,主要負責行光合作用孢子葉上孢子囊群全面著生,以利於傳宗接代。」

更難得的是,我們也在山林間,發現了罕見的蘭嶼觀音座蓮。

160.JPG

辛苦地從山澗爬到稜線,走了一小段緩坡,再次下切河谷,這條小溪是溪仔口溪主流的小支流之一,潘連發認為「阿勒喀路」在小溪右岸的山脊上,但已近中午,我們必須下到溪仔口溪補充飲水,考量時間及行程,決定直接下山,下到河床後再尋找上山的「阿勒喀路」。

快到溪仔口溪前,地勢稍為平緩些,出現數十叢的長枝竹叢,這是人為種植的經濟作物,再往下則是檳榔園,潘願吉(A-rei)說明右岸沖積地上的長枝竹和檳榔園,是山頂部落的人開墾的,約在民國八十年左右便放棄了,主人在檳榔園下方臨河的階地上,蓋有一間面寬3公尺的石砌工寮。

161.JPG

我們再次在溪仔口溪用午餐及補充飲水,泡了一下溪水後,開始尋找上山的「阿勒喀路」,潘連發決定沿溪上溯,找尋河左岸較寬闊平緩河階地上的檳榔園,應該可以找到「阿勒喀路」的上山之路。

往上游的河兩岸,都是單斜抬升的厚砂岩,長年遭受河水沖刷,露出不同的岩層或節理,且河中的石頭愈大,我們一直沒找到河左岸的「阿勒喀路」路口,河道卻愈來愈窄小,難道這又是一趟失敗的探勘行程嗎?

163.JPG

本文為劉還月年度新書《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中〈植物與生活〉的部份內容,將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預計十二月中下旬正式出版,一般書店買不到,僅少數代售政府機關出版品的書店有賣,現在您可先跟劉還月預購本書(12月下旬才寄書),每本定價350元,郵資65元,計415元,但只收400元。

166.JPG

★★您也可以和《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幾度風雲染牡丹?》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一起購買,每本定價都是350元,三本合購1000元,再加《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定價350元),四書合購只需1300元(含運費)。

★★★預購的朋友,並請直接匯款或ATM轉帳:合作金庫商業銀行(006)新店分行,帳號:0080-766-004176,戶名:劉魏銘,並私訊告訴我轉帳號碼的末五碼以及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寄書必填),若需要簽名,也請一併告訴我。

166~0.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