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376.JPG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二月十八日或十九日起

節氣釋義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也是十二節十二氣的的第一個中氣,屬於陰曆一月的氣候現象,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到了這個時節,氣溫回升較為明顯,冬天的冰雪也開始融化,降雨也逐漸增多,雨水加上融冰成水,都是春天農耕時節,人們迫切需求的甘霖;台灣雖沒有融冰之水,卻開始進入台灣的春雨綿綿之季,大地有了雨水的滋潤,正是萬物欣榮,草木萌動的最佳養分,忙著春耕的農人,有了雨水之助,一整年的希望,彷彿也有了依扥。

雨水節氣一般從21819日開始,到345日結束,這時節的氣候正如民間通行的農民曆所說的:「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節氣緣由

古人以五日為一候,也就是說每五天會出現一個不同的氣候,因此一年共由七十二候所組成,《周書》時訓篇說:「雨水之日,獺祭魚;後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勸。」

雨水三候中第一候是「獺祭魚」:獺也就是水狗,自古被指為「賊魚者也」,此時冰雪融化,河中被冰封的魚也餓了,開始四處覓食,沒想到反而方便水獺捕捉,水獺捕到會後會將魚擺在岸邊,就像是取魚以祭天的樣子,其實是要自己吃的。

雨水三候中第二候原為「鴻雁來」,《元史志》才改為「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避江南;到了這個孟春陽氣逐漸增強的時節,候雁也開始從南方飛回到北方。

雨水三候中第三候為「草木萌動」:顯示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故草木萌生發動矣。也就是說雨水的最後五天,春回大地的現象更加明顯,草木紛紛長出新綠的枝葉,處處都是春暖的景像。

節氣特色

立春既為陽曆中的一年之始,代表著無論經營那一種農務,同時也都進入了春耕之期,可見得雨水在這個時節的重要性,正因為農人們對於雨水有著最大的期待,因此,二十四節氣初中的雨水神,也就請龍王爺來擔任;民間信仰中,龍王本就是掌理水的代表神祇,龍王也兼雨水神,自然能提供更豐足的雨水,滋潤一年的農作物。

民間另有龍管水之說,也就是自古通行的曆書中,首頁都可見到的「幾龍治水」。

十二地支中,龍屬辰,幾龍治水的算法,便是看春節之後第幾天為辰日,便為幾龍治水。換句話說,如果農曆年後第三天為辰日,那麼該年便是三龍治水,五天便為五龍治水。

民間認為,愈多龍治水,那一年的雨水狀況愈不好,要不是龍太多,彼此都懶得去治水,搞得久旱不雨,就是每條龍都競相治水,弄得大雨成災。

在台灣這個的節,第一期稻作依南北的不同,南部早己插秧完畢,北部有些地方正忙著在插秧,不管如此,此時最需要的就是雨水,綿綿的春雨雖然常會導致天氣變化不定,甚至還經常會碰到春寒氣候,但豐足的雨水卻是不能缺少的。

台灣農諺也說:「雨水節,接柑仔」,說明這個時間最適合柑橘接種以及播種其他作物。

這個時節裡,最適宜種植的作物有:絲瓜、烏豆、萵苣、紫蘇、花生、胡瓜、茭白筍、蓮藕等;也是白帶魚、石鰤、鯧魚、龍蝦等豐收的季節。

節氣養生

乍冷還熱的雨水節氣,由於溫度的變化大,因此特別容易影響到脾胃,中醫經常強調調雨水節氣必須要「調養脾胃」,中醫更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圖書編·臟氣臟德》明白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

在這個氣候轉換,潮濕多雨,暖冷多變的季節,常會感到脾胃悶脹、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症狀,最好是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千金月令》則鼓勵人們:「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其中較複雜的是地黃粥的煮法,先將白米、冰糖,一同放入鍋中,再加適量的水煮成粥後,再將鮮地黃搗汁倒入粥內,文火慢煮十幾二十分鐘便成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