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還月著作》

恆春半島的「燒炭人」

炎熱的氣候,讓琅𤩝地區自古擁有茂盛的山林,被地方志形容為「喬木茂盛,長林蓊薈」的林木,竟是吸引漢人來到這個極南之境的主要目的。

最早移墾琅𤩝地區的漢人,可能早在明鄭永曆101656年),就有泉州人到此暫住,就為了砍伐林木,運回安平或東港。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交通局編著的《台灣の港灣》紀錄了這段歷史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泉州人移住至附近開墾。

 

另一出現在文獻中的紀錄,是日本時代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成員上內恒三郎所寫的〈恆春廳管轄的熟化蕃〉,文中談到斯卡羅族三股頭勢力衰弱後,漢人透過伐木燒炭的機會,讓斯卡羅族人快速地漢化:

 

隨著蕃社勢力衰退,四方莊民乘機濫伐木材,侵略木炭製造業,該社勢力幾乎墜地,自此一蹶不振。如今除了原來上快仔社的移住蕃九戶外,全社蕃人的風俗、語言、飲食…,幾乎和漢人沒什麼差別,一掃往日的盛況片影不存。

 

22.JPG

《台灣紀行》也紀錄射寮人交易的項目就包括「柴薪」:

 

射寮的居民從事柴薪與原住民產品的交易。部分木材從土著處取得,部分則從其村莊以南的西海岸上的叢林裡取得形成輸出到台灣府的一項重要物品。

 

清廷設治之後,漢人依舊持續入山「砍柴燒炭」,但要另付「番大租」。《恆春縣志.兇番志》如是記載:

 

莊民入山,砍柴燒炭,應完番社租費…。

 

炭寮的租稅制度,往往也是引起原漢紛爭的主要因素,《恆春縣志.物產志》載:

 

木炭:隨處設有炭寮。民、番滋事,多由柴寮、炭寮租稅而起。

 

木炭更是清季最主要的燃料,張永堂總編纂的《恆春鎮志》載:

 

森林之功能,早期以有形經濟功能為主。尤其在瓦斯、天然氣等能源尚未發達時,由森林所伐採之木材,除供給建材、板料外,又當作薪材及燒木炭,是當年最重要的能源。

23.JPG

本文為 劉還月 劉於晴合著的年度新書《琅𤩝風土,半島風物》中的部份內容。本書已經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本書為公家機關出版品,一般書店不售,想買的朋友只能透過郵購方式購書,每本定價350元,郵資50元,合計400元。
★★如果您對過去的幾本書有興趣:《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幾度風雲染牡丹?》、《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定價350元),先私訊給我,我再跟墾管處談談是否可以釋出少數幾本出來,另外由里山公司出版的《龍泉活水桃花源——恆春龍水里風土誌》(定價350元)則有現書且八折優惠。
★★★預購的詳細資料,請點開下列表單,填妥後再按「提交」便可,謝謝您。新書預購表單:https://goo.gl/forms/YM2KYOfmKM5Pjkrg2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