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朥束社的斯卡羅族人以及分佈在滿州的巴丹祖後裔往來東海岸的古道有三條一是從山頂部落橫越溪仔口溪的「阿勒喀路,二為從欖仁溪部落經出風山南麓到呷呷連的出風鼻古道,三是從欖仁溪部落經火燒埔到鹿寮溪的鹿寮溪古道。

前二條古道主要的功能是以產業為主,鹿寮溪古道雖然也是滿州鄉民的「漁路」,更是巴丹祖後裔到東海祭祀祖靈之路,另外在清代末葉,斯卡羅族人因清廷推行「減四留六法」,有些族人被迫回歸卑南地區多數族人的遷徙之路,就是這條古道。

1.JPG

2.JPG

鹿寮溪隸屬於滿州鄉長樂村,當地人稱為拜律溪,如今主要出入的人大多是獵人和漁人。這條半島東岸注入太平洋最大的溪,橫斷過恆春半島東岸的中央山脈,因此沿途可見到許多流徑切斷硬砂岩或硬砂岩互層的地層,這些不同的岩層遭受巨大的壓擠應力,有些形成單斜或 皺褶地層,更有不少成了斷裂的岩盤。

3.JPG

4.JPG

5.JPG

不同的地景,都是建構鹿寮溪壯闊身世的推手之一,我們沿著古人走過的路沿溪而下,有些硬砂岩只在河床或兩岸留下被河水侵蝕或切割的岩石造景,更多的則是突出於左岸或右岸的石牆,快到出海口附近,則連續出現好幾個由破碎地層組成的大崩壁,這些變化多端的地景,映對溪流中的潺潺流水或大小不一的水潭,造就了恆春半島極美的風景之一。

6.JPG

7.JPG

8.JPG

除了壯麗的鹿寮溪,我們更再次探訪鹿寮溪與出風鼻之間的巴丹洞,並且尋找幾個可能的岩洞入口,雖然因洞內崩塌嚴重,無法深入洞中,但幾個入口都經標定,等到陰曆七月巴丹祖的後裔到此祭記巴丹祖時,便可完全確認。

至於什麼是「巴丹祖」?這真是個好問題,只是我們也還在研究中,到底要拜訪多少人,走過多少古道才能重回歷史的場域,才能得到最終的答案,其實我完全沒把握。

9.JPG

10.JPG

我唯一知道的是,2018年我的「𤩝卑南道」調查,絕對不只是一條路,更包括了斯卡羅族以及巴丹祖的歷史追溯。

11.JPG

12.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