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G3914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菜頭粄或者芋粄,也是新年期間最受歡迎的粄類,這兩種分別以蘿蔔和芋頭為材料蒸製的粄,常取代鹹甜粄,人口較多或經濟較寬裕的人家,甚至每一種都蒸上一籠,一方面表示豐盛,同時也可滿足家族中每個人不同的喜愛。

素來都用來祀神以及代表喜氣的紅粄,有些較富裕、隆重的人家也會製作幾對拜天公,這種用「粄印」印出龜甲花紋的粄,外型可分為桃型和龜型,客家人的紅粄大都偏愛桃型,由於製作的數量不多,新年之後往往是送給前來拜年親友最好的禮物。

這許許多多的粄,都是為了過年祀神而蒸製的,因此每年到了入年假之後,客家村庄家家戶戶都可見到日夜不熄的炊煙,婦女們總是勤勞的一籠蒸完換一籠,忙到廿七、八,又得殺雞殺鴨,煮長年菜,到了除夕清晨拜過天公,辭了舊年,準備一桌豐盛的團圓菜後,轉眼年便來了。

 R0027256

大年初一大家休息一天,到了年初二,有人回娘家,不回娘家或者初三、初四才回娘家的婦女又得忙著打菜包,用來招待前來拜年的親友。

用糯米和蓬萊米混和為材料,做成粄脆,再以蘿蔔絲、肉丁、香菇、蝦米、胡椒粉炒製成配料,包在粄脆內成一豬籠型的粉,蒸熟後便成了又香又可口的菜包,是客家人最喜愛的點心之一,當然並不限在年初二才打菜包,只要新年期間,有客人來訪,隨時都可以打菜包宴客,即使到了元宵節當天,客家人也不時興吃元宵,而是打菜包讓全家人共享,可見菜包在客家點心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在元宵節以及二月二日拜土地公,也會特別製作大菜包,目的是祈求五榖豐收、六畜興旺。

過了元宵節之後,正月十六日便有客家人開始掛紙了,應掛紙所需的青粄或草粄也開始登場,這些用粄脆、糖和不同青草製成的粄,種類相當多,包括用艾草製成的「艾粄」、用魚腥草製成的「狗貼米粄」;老一輩的客家人都相信,這些植物製成的粄,含有應景、補健和去污的作用,原寓清明時吃了可使夏天不生膿瘡,後來成了掛紙必備的祭品,因此每年過了元宵節之後,便可見到這些青草粄了。

 R0027460  

從每年歲暮入了年假開始忙著打粄,不僅種類多,量也相當驚人,也許你會懷疑,怎麼吃得下這麼多的粄;其實,傳統的客家人打這麼多的粄,有一半的用途是取這些粄較耐久存,待年過了之後,還可以帶上山耕作的時候當點心吃,因此有不少人家的甜粄吃到端午節都還沒吃完,可真是吃到「生狗屎毛了」。

除自己食用外,各式各樣的粄也是正月時待客最佳的食品,在客家婦女的巧手藝之下,各式的粄或蒸或煎,甚至煮湯,都有獨到的口味,正好用來待客;此外,正月二十日是客家人俗謂的「天穿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煎甜粄來吃,而且煎的甜粄不能捲,一定要是平的,謂可幫助女媧娘娘補天。

台灣自二次大戰後,社會的發達以及物資的充裕,使得現代化對粄或粿類的食品愈來愈不感到興趣,客家人在新年期間打的粄也愈來愈少,不少人家甚至只是上街買一兩塊粄應應景罷了;然而,回顧先祖們在新年期打的各式各樣的粄,最能夠體會的除了濃厚的「年」味外,更充分反映出先人節儉、樸實的生活風貌。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