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JPG 

遊歷者號失事船員登岸求援的潭仔灣,附近有一個更大的聚落,名叫大板埒,是一個原漢混合的聚落,屠繼善修《恆春縣志》載:「東南兩路平埔薙髮各社:一、大板埒社,共男丁五十一名,已社長雲馬宗,月支口糧重洋三元,衣褲二套。」同書中也提到:「至厚里,縣之南。內大板埒八戶,男三十丁,女二十口。」

大板埒也是航海人的暫泊之所,《恆春縣志》載:「在縣南十二里,與大沙灣、船篷石毗連。形勢太敞,無歸束處;東南風來,仍不可避。」 為什麼會被認為「形勢太敞,無歸束處;東南風來,仍不可避」呢?原來大板埒就位於今稱南灣海域的最深處,左右是一長一短伸向海中的岬角(鵝鑾鼻與貓鼻頭),整個海灣就像是個大畚箕,黑潮又從南往北流,若碰到東南風助陣,自然就無處可避風了。 

43.JPG 

儘管大板埒的條件不是最好,卻是僅次於楓港、射寮(琅𤩝灣)的港口,地位相當重要,更有海路之險,連橫的《台灣通史》載:「恆春縣…三面雖濱海,而港灣淺狹,不足以容巨舟。若大板埒、射寮、楓港等,則時可出入。」大海灣既方便隨時可出入,自然也會成為外人方便進犯的海域,《恆春縣志》載:「又查同治五年龜仔角番之役,外國兵船,停於大沙灣、大板埒海面…。」

 這個台灣最南境的天然港灣,又位於歐、亞及美洲航路的海域中,早在明清兩代,就因接二連三的船難事件,被標註在許多國家的航海地圖中,1910年1月25日,美國魚類委員會(USFC)新發表的鰓斑刺尾魚,發現地點就在Kwaling Bay,也就是被譯為土瓜灣的南灣,顯示Kwaling灣在世界的航海史上,早有自己的名字。

44.JPG 

半島上的原住民族,則稱南岬(鵝鑾鼻)與西南岬(貓鼻頭)形成之間的海灣中央為Taihanroku,到了漢人的文獻則寫成了大板埒、大板六或大板轆,清代初葉之前,往來前後山之間主要都靠海路,位於航路中間的大板埒,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位於龜仔甪社傳統領地中的大板埒,據日本時代出版的《台灣の港灣》書中記載,可能早在明鄭永曆10年(1656年),就有泉州人到此暫住,砍伐林木用戎克船運走;但漢人開墾有成還是在清代末葉,恆春建縣後,大板埒被定為庄而非社,依照清代「番社漢庄」的區分法,顯然這裡被歸入漢人的聚落,隸屬於至厚里。

45.JPG 

日本統治初期進行市街整併,大板埒庄、潭仔庄、墾丁藔庄、船帆石庄、鵝鑾鼻庄、龍鑾庄、龜仔角庄整併為「鵝鑾鼻庄」,仍屬至厚里,後來又將鵝鑾鼻庄改為鵝鑾鼻大字,隸屬於恆春街。太平洋戰後,行政區域調整為現今的恆春鎮南灣里。

晚近被規劃成南灣遊憩區的大板埒,海岸線總長約二十公里,沿線大多為珊瑚礁岩地形,潔淨的海水映現出海底豐美的地景,生長著各種軟珊瑚、熱帶魚、貝類、海百合…等,數量繁多,自成綺麗的海底世界奇觀。

海灣的最深處是一道弧線優美,長達六、七百公尺,沙質潔白的沙灘,是人們親近海洋最佳的地點,加上海灣夠深,外海的浪進入海灣後逐漸被消能,而顯得風平浪靜,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見到游泳、逐浪、滑水、潛水的遊人,每年季春以後的旅遊旺季,各種水上遊樂設施擠滿整個海灣,成為恆春半島上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46.JPG 

★本文為劉還月最新著作「劉還月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中的部份內容。

★★新書共計有三本,分別是《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以及《幾度風雲染牡丹?》,三本書都是透過不同的歷史故事,將恆春半島的歷史、族群、產業、自然、生態、文化...寫成兼具學習、尊重與認同的人文旅行書;預計十二月中正式出版。

★★★每本定價都是350元,特別優惠長期支持劉還月的朋友,三本合購僅需1000元(含運費,自取僅需940元),有興趣的朋友可預定,有興趣的朋友可預定,並請直接匯款或 ATM轉帳:合作金庫商業銀行 (006) 新店分行,帳號:0080-766-004176,戶名:劉魏銘,並私訊告訴我轉帳號碼的未五碼以及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


47.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