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港口溪畔的家園

從射麻裡沿西往東流的林祿溪下行在永港橋下與東往西流的港口溪匯流,形成港口溪最大的沖積地;清代中葉以降,便被從卑南遷來的阿美族人拓墾成水田,並建立了八姑角社、溪北阿眉社及溪南阿眉社,統稱為Pakul,漢人的文獻則寫成巴龜甪社,為恆春半島上最主要的阿美族部落

從阿美族拓墾開始,便可見到水牛身影的港口溪沖積地,至今仍是滿州鄉最重要的農地,早期以種稻米為主,但受到落山風的影響,第二期種的稻米大多全軍覆沒,人們只能利用這時期,種植地瓜、花生、黑豆…等雜糧,儘管如此,民國5、60年代之前,滿州一直是恆春半島最重要的穀倉。

2.JPG

隨著畜牧業的興起,牧草的需求量大,港口溪流域氣候條件適合,一年可收獲二至三次,加上無論人力、肥料和農藥…,都可以節省一半以上,這對勞力日漸緊迫的農村而言,無疑是最大誘因,大多數的稻田紛紛改種盤古拉草,平野處處可見綠意盎然的牧草地,成了恆春半島最特殊的景觀。

21世紀以降人們開始講究養生飲食有業者為了製作手工純釀醬油找到滿州人早年種植的黑豆這種黑豆因種實小,收成效益不佳,加上價格又低,很長一段期間人們只在休耕期種植,目的是做為綠肥之用,根本就不去收成沒想到原本不值錢的東西卻在健康、養生的飲食觀念興起後成了許多人追求的「養生聖品」,滿州鄉農會以契作的方式,鼓勵人們種植,漸漸的滿州黒豆也成為重要的地方特產。

3.JPG

外人眼中的巴龜甪

清代文獻中的「八姑甪阿眉社」,也被寫成巴龜甪,為阿美語Pakul之音譯,阿美族人從卑南平原南下,進入斯卡羅族人的領地,臣服大頭目後,有些人在豬朥束、萬里得、老佛山…等地建立部落,有些人則沿港口溪而下,在出海口附近開闢水田,每年再向豬朥束的頭人納租。

現今以港口茶、白榕、吊橋聞名的茶山聚落其實是恆春半島重要的歷史據點美國商船遊歷者號事件爆發時來台談判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為了探查攻打龜仔甪社的路線清同治6年(1867年)4月25日,搭乘座艦阿修羅號(Ashuelot)從墾丁南灣繞過沙馬磯頭想要在半島東部尋找可能的登陸地點果然找到了「豬朥束溪」,李仙得再三確認是通往斯卡羅族豬朥束社的大河,試過水深後認為如果在南灣無法攻下龜仔甪社,可派兵由此河口長驅直入,從背後攻打龜仔甪社及豬朥束社。

4.JPG

清同治141875年),愛沙尼亞籍海軍軍官Pavel Ivanovich Ibis,利用假期到台灣探險旅行。他來到Tuarsok(豬朥束社),見過鼎鼎大名的十八社總頭目Tok-hu-tok(卓杞篤),再沿豬朥束溪下行探險,為當時的八姑阿眉社及港口溪出海口留下精采的第一手資料我沿著乾凅的河床走了一個鐘頭,來到一個人口較多的部落叫Bakurut巴龜甪社。這個部落日本遠征軍不曾佔住過,因此我的到來引起了一陣大騷動女人和小孩尖叫亂竄;男人們則拿起武器從屋裡衝出來,看到我只有一個人顯得滿臉疑狐,比手畫腳地以為我的船在哪裡出事了?我順勢指著東方,大家競相要帶我去海邊。幸好其中有一名是漢人,這些日子我學會的一點漢語,足夠在緊急時溝通之用。我們離開村莊不久,田園就已消失,出現了一大片森林,越往前走路徑就愈不清楚,必須時而走河床,時而涉水,時而爬樹攀岩,時而潛入密林,還必須隨時停下來傾聽四方的動靜,就這樣小心翼翼地,終於穿過Kuarut族(龜仔甪社)的領地。漸漸的,海浪聲由遠而近,林木之間也逐漸可看見藍色的海面,同行的Bakurut環視四方,仔細觀察確定沒有別人後,才帶領大家走出樹林,來到河口形成的小海灣;沙灘的邊緣有兩間草寮,Bakurut人告訴我,那是龜仔甪社人用來瞭望海上及監視船隻的。」

5.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