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瓊麻便成了「恆春三寶」中的第一寳,加上現在的恆春半島,從海濱到山林間,到處都可看見它的身影,因此讓許多人誤以為瓊麻自古生長在這個半島,事實上它是日本時代才引進到台灣的經濟作物,主要作為採纖製纜之用。

2.JPG

最早引進瓊麻的美國領事Devitson(達文生),他是在日本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從中美洲引進試植於台北農事試驗所,隔年日本技師田代安氏將瓊麻幼苗移植於恆春熱帶植物特殊育場,也就是第二號母樹園(港口母樹園)試種,成效相當良好,於是推廣到恆春半島各地,但直到今天,大多數探討瓊麻的文獻,都不忘提及「在纖維植物中尤以殖育台灣之瓊麻之原始母株最具代表。」

3.JPG

到了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恆春興業農社(恆春興農社)正式成立,三年後正式在恆春的龍水里設置恆春麻場(即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大正七年(1918年),引進機器設立纖維採取工廠,隔年正式開工採纖,生產的纖維產品數量漸豐。昭和十二年(1937年)二次大戰爆發,日本當而為了供應戰艦足夠的船纜,一方面增設了製繩工廠,同時開始廣植瓊麻,沒幾年間,恆春半島上許多地方都可見到這種來自中美洲的纖維作物,栽培的面積估計有331公頃。

4.JPG

太平洋戰後初期,瓊麻纖維仍是製作繩索最主要的原料,生長在恆春半島的瓊麻,由於擁有風強日烈的獨特環境,反而使得麻質更加堅韌優良,卻也因此成了瓊麻重要的外銷物資。國民政府乃在1945年~1965年間,積極輔導瓊麻事業的推展,恆春地區的栽培面積5611公頃,約佔全台55%,半島也就成了台灣瓊麻工業的重鎮。

5.JPG

對於地多丘陵,土壤貧瘠、雨水欠缺、一般作物栽植不易的恆春半島而言,喜陽光、耐乾旱、耐貧瘠的瓊麻,成了珊瑚礁岩上最易栽種的作物,吸引了許多農民的種植,很快就成了半島上主要的經濟作物,據統計每四位農民就有一位是瓊麻農,不僅豐裕了農民的生活,直接或間接地產業,更帶動了整個恆春半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6.JPG

二十世紀初,人造纖維問世,迅速地取代天然的材料,麻繩很快地就被尼龍繩取代,瓊麻工業因而日趨式微。為了降低人造纖維的衝擊,台灣省農林廳於1966年,在恆春麻場設置「瓊麻自動採纖實驗中心」,引進可羅娜28型自動採纖機,增添了許多新設施,就是希望可以提升產能,正面力抗化學纖維製成的繩索,可惜還是撑不到幾年,瓊麻加工品幾乎全被尼龍繩取代了,恆春半島上最早是台灣纖維株式會社設置的恆春麻場,由墾丁國家公園改置為「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其餘的十幾間民間瓊麻工廠,則一間間關門歇業,原本是重要經濟作物的瓊麻,成了半島上馴化的特色植物。

7.JPG

8.JPG

屬龍舌蘭科龍舌蘭屬的瓊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纖維植物,叢生、呈蓮座式排列,多肉質而顯得肥厚、剛直的葉子,葉基肥大,先端漸尖像劍一般,表面內凹,背面外凸,長披針形呈斜放射狀排列,每片長約80~150公分間,最長可達2公尺,中段最寬處可達15公分。

9.JPG

10.JPG

一般而言,一棵瓊麻在開花之前,可生長出200~250 枚葉子,初生時表面被白霜,漸長才漸脫落呈深白綠色,葉緣平滑無刺或具短刺,最特殊的是頂端有 一枚紅褐色,長2~3公分的粗硬刺,相當鋼硬而尖銳,因此金門及馬祖的前線或雕堡,都會密植瓊麻做為防衛工事,早期的獵人或挑夫,遇到衣破或背袋裂開時,會連著葉脈上的纖維取下尾端的尖刺,成了有針有線的瓊麻針,縫補衣服或背袋相當好用。

11.JPG

瓊麻最特殊的莫過於特別高大而粗壯的花葶,最高可達8~10公尺,頂部開始呈水平分枝,形成大型的圓錐花序;花綠色或黃綠色,花朵直立、筒漏斗形,氣味濃烈,雄蕊6枚,丁字形著生於花被裂片基部,花絲黃色,子房長圓形分三室,但極少結實,而是在花謝後,花萼逐漸發育膨大,形成叢生的小珠芽,數量可高達五、六百個,這些小珠芽漸長得芽粗根出後,會自柱頭脫落,無論是落在石縫、砂地、珊瑚礁岩、惡地…上,只要能讓根部著地,便可靠自身的水分讓根系深入岩層或砂地間找水分,並且很快地便生成一棟新的瓊麻。

12.JPG

13.JPG

除了珠芽之外,瓊麻的繁殖方法也靠根芽,長在母株根部附近的根芽,數量雖不如珠芽多,卻是母株開花死亡之後,承續母株生命的傳承者,且常會有四、五個根芽同時長出來,形成不同的植株,這些植株長大後,必須緊密叢生在一起,因此瓊麻也被認為是叢生型的耐旱耐瘠的纖維植物。

14.JPG

15.JPG

又稱為綠葉瓊麻、西沙爾瓊麻、衿麻的瓊麻,台灣常見的有兩種變種,一是綠葉種,二是白葉種。恆春半島栽培的瓊麻屬綠葉種,這種瓊麻除了葉緣平滑無刺外,纖維量雖較少,但因具不吸水性,泡在水中也不礙其堅韌與耐用,製成的繩索自然大受歡迎。白葉種的瓊麻葉緣有尖銳的小刺,纖維較多但質地較差,因此少出現在纖維應用上,大都成了金門或馬祖戰地種來禦敵的最佳天然工事。

16.JPG

17.JPG

恆春半島的瓊麻,用途相當廣泛,除了最大宗的做為繩索之外,更被應用在麻袋、毛刷、吊床、草鞋、布包以及各種包裝材料…等,由於用途廣,品質又好,因此瓊麻產量最高時,一個月曾生產200噸,甚至因而博得「東洋之光」的美譽,產量豐加上價格也相當高,讓許多恆春農民在戰後經濟最困頓的時期,早一步脫離貧困的生活,甚至有不少人因而造樓起屋,恆春俗諺「瓊麻抽絲起高樓」,正是因此而來的。

18.JPG

如今的恆春半島,從海岸到高位珊瑚礁岩區,從荒埔到林間…,到處都可見到早被馴化的瓊麻,甚至因而被誤認為是半島上特有的原生植物。至於瓊麻工業的遺跡,除了墾丁國家公園的「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外,在恆春市街的恆西路上,還可見到荒廢的製繩工廠,紅柴坑的瓊麻工廠,現則改成「紅柴水鄉露營區,其餘分佈在白砂、永靖、港口…等地的民間瓊麻工廠,有的只剩下殘破的建築,有的甚至連殘跡都無處覓了。

19.JPG

再也沒有人種植、收割瓊麻,相關的瓊麻加工廠更是相繼關門大吉,盛極一時的瓊麻工業到了二十世紀八〇年代,可說是全面退出了恆春半島,殘剩的也只是一些規模小的代工廠,主要以製繩為主,價購取得的纖維,天然和人造纖維都有,完全以業主的需求為主,但因經濟規模小,無法跟規模大的工廠競爭,陸續又有一些小廠關門。

20.JPG

目前恆春半島上的製繩代工業,較具規模的便屬工廠位於恆春鎮德和里溝槽仔的寶宇興業有限公司,2002成立的這家公司,主要的營業項目就是各種繩索加工製造,原料全都是進口的,除了人造纖維之外,也有天然的綿、麻…等材料,製造各種天然的綿繩或麻繩,用馬尼拉麻製成的拔河便是它的主力產品之一

21.JPG

每天早上,是恆春半島上僅存的製繩工廠製繩的時間,無論您想參觀或訂購繩子,都歡迎跟廠家連絡哦!。

 連絡電話088899611

22.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