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田野學習旅行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90810_080128.jpg

 屬於南排灣系统的Sabdek(射不力群,或稱射武力群),共由Cholobabat(牡丹路社,今稱丹路部落)丶Suba(家新路社,今稱新路部落),以及Iomaq(原意為「祖社」,日人大多稱為巴士墨社)等三個大社所组成,此外另有幾個小社也都自稱為Sabdek,日本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和馬淵東一合寫的《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載這幾個小社的名字: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P1010181

卑南鄉東興村的達魯瑪克部落,是台東縣境內唯一的純魯凱族部落。

在東魯凱族的傳說中,魯凱族的祖先最早就居住在中央山脈東側,台東縣境內海拔約 600公尺 的Kapaliwa(卡帕里瓦),人口繁衍漸多以後,為了開闢新獵場,建立新的部落,開始向西越過知本主山,抵達現今屏東縣霧台鄉一帶的山區,並且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而這條被魯凱族踩踏成一條越嶺山徑的古道,也就是知本越嶺道,又稱鬼湖越嶺道。

約在1650年代,荷蘭人統治的文獻中,記載的Taromak舊社,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是指Kapaliwa(卡帕里瓦)部落,當時被荷蘭人列為「敵番」,也是東魯凱族勢力最龐大的時期,他們雖然在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等強大異族環伺之下,卻能堅守傳統狩獵領域、保衛部落族人安全,主要就是透過會所訓練而成的強大軍事組織與力量。

1874年,恆春發生牡丹社事件以後,滿清政府才開始經營台灣東部的各個部落,並將達魯瑪克部落命名為「大南社」。日據時期在日本政府「番社集團移住」的政策下,東魯凱族又被迫遷離舊部落,分別在大南溪上游建立Doo(兜)部落,大南溪下游建立Irila(比利良)部落。1941年太平洋戰後,又被遷到大南溪的沖積平原上,沒想到1945年,部落內部份房舍遭洪水沖毀,災區附近族人乃再遷至現今利嘉溪南岸,建立蘇巴陽的小部落(大南橋附近)。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80655_920837591264241_9094187368939626933_o

   東邊比鄰太平洋的台東縣東河鄉,原地名為馬武窟(Fafukod),是阿美族語「撒網捕魚」的意思,地處海岸山脈的東側,分為盆地區與沿海區,盆地區因為溪流南北縱橫故地形較為崎嶇,而沿海區的海階平原和緩坡地是主要的市中心,發展較為迅速。

  東河鄉居民的產業以農業為主,是台灣主要的水果產地,盛產像是釋迦、鳳梨釋迦、葡萄柚、大白柚、文旦柚…等,除此之外,東河也擁有相當重要的自然景觀和地景資源,包括都蘭遺址、卑南文化遺址、都蘭灣、水往上流、東河寶石礦場、金樽陸連島等,都是歷史悠久且富有人文內涵的生態資產。

  2015年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我們將一窺這東海岸的美麗故事!

   十幾年前,劉還月在一次東海岸的旅次中,看見一面招牌,上面不是在推銷東台灣的玉石,而是一本名叫《台灣玉經》的書,作者是朱曉慧,為了尋書他進入了八相藏玉石館,也因此機緣認識了張文通和朱曉慧夫婦,並且很快地成為知己。此後,他為了拍攝《台灣地平線》,多次拜訪張文通夫婦,他們不只是熱情,對玉石更有深厚的見解,尤其是人稱「文通嫂」的朱曉慧,更有相當好的文書,為台灣的玉石,做了最有系統的整理,令我更加敬佩。七、八年前,張文通夫婦決定開始種玫瑰花茶,辛苦地摸索了好幾年,終於種出了香氣、口感及效用都頂尖的花茶。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6240014 

★這是一個收費性的活動,為方便統計人數,若您不想參加,請不要隨便按參加,謝謝您我們對於只是為了好玩而按參加的人,會毫不遲疑地封鎖該用戶,以避免困擾

★報名表在本文的最後一段,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想參加只需按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新朋友,務請將報名表填妥並且回傳給我,才算完成報名手續,謝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個旅行,卻無法參加,也歡迎您轉貼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您!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