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3376  

兩儀生四象中的四象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象的建構不只讓人們了解大自然的循環更藉著不同的氣候現象與不同地方的環境特徵確立了四向。

不管是以一年或者用一天來看四象,發現所有的概念來自於大自然的變化而來,也就是天之氣與地之象正是大多數現代人必須依賴電視播報才能得知的氣象。

遠古時代的人們,雖然生活單純,沒有什麼機會接受別人傳授的整套知識,大部分的知識來源,都來自於自己的觀察與認知。

正也因為如此,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也就更為密切,人們除了感受到天氣地象的不停變動之外,也發現了大自然中許多特有的現象,其中最明顯地就是夜晚的星相。

遠古的人們發現,某些星辰在不同的季候中,所在之位以及方向會產生一些變化,有些非常明顯,有些不大能夠分辮出來,其中最明顯地就是北斗七星,先民們經過一再地觀察與紀錄,發現這七顆星由於排列的形狀特殊,七星中的斗柄還會因為季候的不同,所指的方向也不相同,於是早在周代開始,人們就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來定出天地的方向。

所謂的北斗七星,乃是由七顆星星所組成的,第一顆到第四顆星的組合,稱為魁,分別是天樞、天璿(或天璇)、天璣(或天機)、天權等四顆星,第五到第七顆為柄,名為天衡(或玉衡)、開陽、搖光(或瑤光)

北斗七星雖然常在北方之位,但依照氣候的不同變化,斗柄所指的方向也不相同,慢慢地,人們每到了四時將盡,天寒地凍的時節,看到斗柄所指的方向,就認定為北方。後來的人更試圖透過文字,來解釋冬季和北方的關係,袁樹珊所寫的《命理探原》認為:「北、伏也。萬物至冬皆伏,貴賤若一也。」

時令進入草木逢春,萬物欣榮時期,人們記住了此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並將之定為東方,《命理探原》解釋兩者的關係說:「東者,動也。震氣故動。」所謂的震氣,是形容萬物生長的蓬勃氣息,天地都要被驚動

進入夏季,作物奮力茁壯、碩大之際,斗柄又換了個方向,也就成了是人心目中的南方,至於夏季和南方的關係,《尚書.大傳》中的解釋是:「南、任也。物之方任也。」指出了南方就是萬物壯碩的方位

傳統的作物大多成熟於秋天,此時斗柄所指之向,古人定之為西方,到底西方和果熟有些什麼關連呢《尚書.大傳》中認為:「西、鮮也。鮮、訊也。訊者,始入之貌也。」剛成熟的果實,必然是新鮮的,必然是剛形成的成熟顏色啊

到了今天,我們當然已經瞭解,並不是北斗七星會自行轉動,而是因為七星位於北方,卻不是極北,居住在北半球的漢人,四時皆可見,而地球又因公轉和自轉的原理,加上七顆連成一組的星,形成了魁和柄的特殊造型,人們才能清楚且容易地看見天象中,北斗七星四時更迭、循環不息的變化。

除了北斗七星之外,古代的觀天象者,更把天上的星群,依照所在的位置不同而分為四團,周代的天文的觀測者的看法是:「天極外,諸星皆隨渾象運轉,以象到宿,隨天左旋也,天有二十八宿,為十二次舍布列四方。」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外之極,有許多星辰隨着渾圓的周天運轉,從我們居住的地方來看,這些星辰是向在旋轉的,也就是逆時鐘方向運轉,而天上這些星辰共有二十八個之多,平均分布在四方,以十二年為單位,繞行地球一周。

而這二十八顆星辰,這正是漢人社會最早所建立宇宙觀中的「二十八宿星」,分別是:

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以應玄武之象。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以應青龍之象。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以應朱雀之象。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以應白虎之象。

然而,在古人的認知中,卻認為這些宿星,乃是精靈的化身。

甚至到了明萬曆年間刊行的《三才圖會》,依舊是這樣刊錄的:「精鍾為星星也者,體主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迫屬,紫官為皇極之居,太微為五帝之庭,明堂之房,大角有帝,天市有座蒼龍,連捲於左,白虎猛距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皇帝軒轅於中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精靈神怪之說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二十八宿星分成四組,分佈於四個不同的方位,看起來各有不同的象形,民間流通的《萬寶全書》簡單地解釋說:「天星自象龍、虎、鳥、龜之形,東宮曰青龍,成龍形,西宮曰咸池,成虎形,南宮曰朱雀,成鳥形,北宮曰玄武,成龜形。」

這幾段文字談了許多「以應××之象」或者「×宮曰××成×形」的意思是說平均分布在四方的二十八宿星分布的形態各異看起來像是各種動物在古人的幻想之下也就成了護衛四方的靈獸分布在東方的宿星外形似龍形名叫青龍西方的宿星呈虎形名叫咸池南方的宿星像鳥形稱為朱雀北方的宿星組合像烏龜名叫玄武。

綜合上述的概念,簡單的說,二十八宿星分列在天空的四境,成為守護四方的靈獸,這四靈獸分別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