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收費性的活動,為方便統計人數,若您不想參加,請不要隨便按參加,謝謝您;我們對於只是為了好玩而按參加的人,會毫不遲疑地封鎖該用戶,以避免困擾。
★報名表在本文的最後一段,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想參加只需按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新朋友,務請將報名表填妥並且回傳給我,才算完成報名手續,謝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個旅行,卻無法參加,也歡迎您轉貼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您!
◆
〔旅行的主題〕
在台灣,杜鵑可能是大家最容易見到、也最多人叫得出來名字的花卉了,只是,您是在什麼地方遇見杜鵑的呢?
大多數人能夠見到的杜鵑,不是在公園就在校園中,儘管花色有白有紅,但大多是矮小的灌木叢,有人少還被修剪出了「造型」…,也難怪那麼多的人都知道杜鵑的存在,卻少有人會因杜鵑而感動!
又稱為山躑躅、山石榴,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為映山紅的杜鵑,基本的生態是:「灌木,高可達二公尺,枝幹平滑;具有多數分枝,枝條細長,葉柄,小梗,花萼及子房有棕褐色倒伏性的毛茸。」
不過這些在都市公園或安全島上就能見到,「灌木,高可達二公尺,枝幹平滑」的杜鵑,是在1900 年代,日本人才引進的日本杜鵑和西洋杜鵑,大多是用來做為園藝植物,往往在配合造景的需求下,總是不斷地被修修剪剪,根本沒有讓它們長到「高可達二公尺」的環境,也因此讓許多的人誤以為杜鵑的形貌,就是永遠長不高的矮灌叢?
然而,許多年前,我在追索台灣原生杜鵑的身影時,在台十四甲號公路鳶峰附近的山谷中,發現一大片高起碼有十幾公尺以上,樹幹比象腿還粗的杜鵑森林,自此以後,每年到了杜鵑花開的季節,我就開始想念起那一大片的杜鵑森林。
那是台灣的原生種杜鵑,原本的名字是台灣杜鵑,基本的生態資料是:「台灣杜鵑分布在中海拔約 800~2,100公尺的山區,喜歡生長於山稜及近山頂處,與其他闊葉樹混生,有時也可以看見小面積的純林,植株高可達 20 公尺,粗幹可達40~50公分,樹幹紅褐色,形多彎曲,小枝細長粗壯,直立或斜上昇,可長成大喬木,是台灣原生杜鵑中唯一可形成森林的杜鵑花。」
透過生態資料的印證,充份顯示這兩種花雖同為杜鵑,實有天壤之別,這麼大的差別,背後的因素應該很好,但真正的關鍵點,應該就在於外來種和原生種的不同了。
外來種植物和原生種最大的差別在於,外來種植物無論是從何處、何時移來,都必須重新面對氣候、環境、土壤、經緯度、動物、生態....等的差異,結果有些成為強勢入侵物種,泛濫成災被壞台灣的環境,有些只能永遠被人豢養著,缺乏原始的生命力;原生種植物就是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而它們存在的先決條件,就是因應氣候、環境,經緯度、動物生態....而生的,也就是說,無論什麼環境,只有真正適合它的物種,才能存活得更健碩且最有活力!
除了鳶峰附近山谷中的杜鵑森林之外,我也曾經在宜蘭牛鬥的懸崖峭壁上,看見倒懸在高處,卻依然開得整樹紅的唐杜鵑,在泰雅族的環山部落,遇見遼原野火般的金毛杜鵑,當然更不要說在合歡東峰、主峰與石門山之間,那些匐匍在地面上,枝葉蒼勁、每年都要吸引許多賞花人上山朝聖的森氏杜鵑了…,這一切,都在印證台灣原生的杜鵑,神奇、動人的生命力!
其實,台灣的原生種杜鵑,起碼有十六、七種之多,從丘陵地到高山都有,最早開花的是二、三月間,北台灣丘陵地上的金毛杜鵑,此後一直延續到四、五月間,各種杜鵑就像接續的春雨般不願停歇,花期的最終,要留給合歡山上的森氏杜鵑,也因此,初夏之期,正是在山林間尋訪各種原生杜鵑最好的時機,而我們的杜鵑旅行,當然不只是花草而已,還有更多人與土地的故事,等待和您分享呢!
〔旅行的時間〕
2014年05月03日(星期六)~2014年05月04日(星期日)
〔旅行的行程〕
一、車程:
早上七點從台北新店捷運站集合報到出發→走國道三號轉接國道五號→下宜蘭交流道→走台七號公路到宜蘭三星的牛鬥,開始我們的學習旅行。
二、5月03日的旅程:
找尋牛鬥懸崖峭壁上的唐杜鵑→探索蘭陽溪的河階與沖積扇→宜蘭濁水水溪的濁水成因→馬諾原平台上的蔬菜區→匹亞南社的地景與產業→匹亞南社午餐→蘭陽溪的向源侵蝕→思源埡口→勝光的台灣獼猴桃→開路者的遺跡→公路上方的金毛杜鵑→環山部落→環清宮貴賓樓辦桌→夜宿環清宮貴賓樓
二、5月04日的旅程:
犁山早市→畢祿溪工作站→大禹嶺的冷杉與杜鵑→石門山森氏杜鵑花海→合歡山的台灣高山杜鵑→鳶峰山谷中的杜鵑森林→鳶峰午餐→梅峰的西施花與紅毛杜鵑→碧湖的襲奪灣→人止關→以守城大山為名的杜鵑→沿台十四號公路轉入國道六號→轉國道三號北返→預計傍晚七點前回到新店捷運站解散。
〔旅行的學習與內涵〕
五月三日,旅行的重點以蘭陽溪流域為主。
開啟我們這一次杜鵑旅行的,是牛鬥懸崖峭壁上的唐杜鵑。
位於宜蘭三星鄉的牛鬥,是兩片緊臨蘭陽溪的山壁,遠望如牛相鬥一般,於是有了這個名字。
只現蹤在陽明山、大屯山、宜蘭棲蘭山林道、南迴公路壽卡以及牛鬥橋附近的唐杜鵑,又名大屯杜鵑或中原氏杜鵑,是台灣所有的野生杜鵑花中,地理分布唯一分布在南北兩端的原生花。
磚紅色的花,像是漏斗一般頂生在枝條上,雄蕊10枚,顏色鮮明艷麗,即使高掛在崖壁之上,遠遠就能吸引愛花人的眼光。
總覺得唐杜鵑像是武功高強的俠女,總是喜歡出現在低、中海拔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邊緣,但可不是路旁就能見到哦,不是在岩石峭壁上,就是在陡坡、稜脊的林緣,混生在其它的灌叢中,不是因為害羞,而是因為她屬於半耐陰性的植物。
來看唐杜鵑,一定要帶望眼鏡或長鏡頭,不然您怎能看清這種常綠小灌木的橢圓形、半紙質的葉子,兩面都披有的剛毛呢?
再沿著蘭陽溪上溯,愈往上愈會感受到河谷逐漸被包圍在兩山之間,兩岸直插而下的山地形陡峭,支流短小湍急,平時水量不多,但大雨來時,快速累積的大量河水,侵蝕能量遽增,常造成流域區大量的土石崩塌,而這些當支流進入蘭陽溪時,坡度變緩,河流的能量降低,河水中顆粒較大的砂、礫,無法搬運而堆積在匯流處,也就形成了沖積扇,這些高位沖積扇,更是蘭陽溪上游最特殊的地形景觀。
在這一路上,我們不只可以見到許多的沖積扇,更可以在這些沖積扇中,看到層層的河階,每一層的河階,都是因不同的大水,沖刷掉了沖積扇上的某些砂石而形成的,因而在河的兩岸,形成階梯狀的地景,就叫做河階。
蘭陽溪流到米磨登以下,開始出現一階一階被開闢成農地,且因種植不同作物,彷彿成了彩色調色盤的景觀,這是蘭陽溪與米磨登溪匯流後,所形塑出的第一個河階台地群。
蘭陽溪上游的河階台地,大都來自於支流匯流入主河所形成的高位沖積扇,這些原本是河川的妙手傑作,卻因為地勢平坦,土地大量被人們開發成果園或菜圃,反而形塑了更加多彩的大地風景。
馬諾原原來是大同鄉重要的泰雅族部落之一,中橫宜蘭支線開通了以後,被改名為四季村,由於位處四重溪、實谷富溪與蘭陽溪的匯流處,因而形成了四季平台。
四季平台海拔1,000公尺,共有100多甲,都被闢為蔬菜專業區,一年分為二期,第一期在2月份種植,種植的蔬菜有高麗菜、結球白菜、菠菜等,菜質細嫩;6、7月種植的第2期,以高麗菜為主,菜質較硬;冬天則做為土地的休息期。
在高海拔的地區種蔬菜,由於氣溫低,蔬菜成長緩慢,再加上氣候多霧,菜蔬經常受到露珠的滋潤,水分多,自然成了口感清脆、甘甜好吃的高冷蔬菜了。
蘭陽溪上游最主要的河階台地群,是在匹亞南一帶,這裡原為泰雅族人的獵場,民國四十八年興建中橫公路宜蘭梨山支線時,蔣經國因舊社名「很不雅聽」,因此被迫改名為「南山」。
南山的河階台地群,海拔雖不高,卻因地理位置處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每年冬天寒流來襲時,經常遭受霜害,甚至還曾下過少許的雪,氣候條件相當的特殊。
南山村上的平坦台地,早就被漢人開闢為農地,在這裡種的全是高冷蔬菜,不同的季節,所種的菜蔬也不同,使得四季所呈現的顏色也不一樣,當然,這不只是風景,更是人類依河而生的真實脈動。
很少有人會停下來的南山,如果過了午,可以找到的,就只有一碗五十元的泡麵,如果小小的餐廳還開著,可以享受的是鮮嫩的高冷蔬菜,入口後讓你不忍下嚥的美味;這一次,我們不當匆忙的旅人,就好好享受山林野食吧!
午後我們繼續沿河而行,地景很快地就完全改變了。
發源於南湖北山北麓的蘭陽溪,原本流向西南方,由於受到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的地形阻隔,才轉為東北走向,在思源埡口附近,匯集源頭馬當溪與耶克糾溪(逸久溪)溪水,形成蘭陽溪的主流,其後又一路匯集了米磨登溪、賓谷富溪、夫布爾溪、四重溪、加納富溪的河水而壯大蘭陽溪的領域。
上游的馬當溪,下切的坡度非常大,在這一段河道中,不只有Ⅴ形河,更可以看到間歇河與河流的向源侵蝕作用。
接下來,我們要上到思源埡口,埡(音ㄨˋ)口指的是什麼地形呢?
位於台中縣與宜蘭縣交界點的思源埡口,為蘭陽溪及大甲溪之分水嶺,地形上則是南湖大山支脈與桃山支脈交會之最低鞍部,海拔1948公尺,森林屬暖帶林,殼斗科、樟科為這一帶原始林的優勢樹種,常見的有:香楠、錐果櫟、烏心石、厚殼桂、黃櫟、台灣櫟等;海拔較高處則有紅檜、扁柏出現。
思源埡口面東為宜蘭縣,地形相當險峻,可俯視蘭陽溪及南山村、四季村地景,面西則屬台中縣,地勢平坦,大多開發成農田、果園,充份顯示這裡地景的獨特性。
思源埡口的東西兩側,分別就是蘭陽溪以及大甲溪的發祥地,而這兩條背對而流的河,竟然在進行一場襲奪戰爭,我們等不到未來,卻絕對可以確定,勝利者唯有蘭陽溪,主要的理由,除了地勢的不同之外,更因為氣候的差異性。
思源埡口在冬季北向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的氣候型態,經常起霧飄雨,寒冷潮濕;而南向則是晴朗乾燥的中部氣候,因為這種氣候上明顯的差異,不只造成啞口兩邊生長著截然不同的植物,更使得東面的蘭陽溪向源侵蝕作用加大,久而久之,便可能襲奪了大甲溪的河水,讓大甲溪的上源,成為蘭陽溪的發源地。
思源埡口到勝光之間,又是一段平坦的河域,這是大甲溪上游的有勝溪,由於地勢平坦,小小的流徑幾過幾百萬年的沖刷,也形朔出了不少河階和台地,吸引了不少早年開公路的老榮民,留在這裡闢田種菜,規模雖不及山下的兩個平台,卻因為海拔更高,種出的菜品質更好。
勝光最令我難忘的是路邊的一戶人家,我從來沒有去拜訪過主人,每次經過總要到屋後,探望那一大叢的台灣獼猴桃,我總是在猜測者,什麼樣的主人,才會把這樣的原生植物,種在自己的屋後呢?
勝光之後,我們將重新踏上追尋杜鵑的腳步。
其實我們一路上山,路旁的山壁上都可見到或大或小的杜鵑族群,大多是金毛杜鵑。
花色磚紅、花型嬌美的金毛杜鵑,是台灣最常見的原生種杜鵑,雖然屬於灌木,但植株也可以高達三、四公尺,且有許多分枝,小枝、嫩芽及葉面上,都密被金黃色腺毛,也因此被稱為金毛杜鵑。
金毛杜鵑紙質的葉子有許多的形狀,從披針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都有,長約3~8公分,寬2~4公分,更特別的則是他的花,頂生於枝頭上,大多以二、三朵為一小叢,花萼有五裂,有密毛,裂片披針形,呈披針形,磚紅色的花冠長約4公分,徑3~5公分,漏斗形狀相當美麗,至於花期則隨不同的地方而改變,平地及丘陵大的三到四月開,中海拔的地區四、五月開,有些更高海拔的地區甚至可以開到六月間,可說是台灣野生杜鵑中,花期最長的一種。
第一天旅行的結束點,就在環山部落,這是一個四面被山緊緊圍住,僅中間有一小塊平坦的台地,因而才被稱作環山。
環山部落原本是泰雅族人的志佳揚社,由於族人先在梨山建立了老部落,這裡自然成了新部落,日本時代就被稱為新社,部落稍北為大甲溪與司界蘭溪匯流處,因此有豐富的水源,環繞的群山更是族人天然的獵場,因此早期這裡是一個非常富庶的部落,太平洋戰後,隨著中橫宜蘭支線的開通,原本的獵場被開成果園,不僅失去了野生動物,更招引了許多漢人來到這裡種水果,使得這個部落的文化,因而快速地流失…。
我們要住宿的環清宮,就是漢人帶來的媽祖信仰,這個原本專門管航海的神,如今也在這山林之中,當起山大神來了。
五月四日,旅行的重點以中橫公路沿線的杜鵑林為主。
在好幾百年前,原居發祥地(今台中市仁愛區發祥里)的泰雅族人,有一支因世居地太小了,想要遷徙到別的地方新建部落,於是沿著北港溪上溯,翻過閂岡山後,在大甲溪上游興建了一個小部落,有些人在這裡住了下來,有些人再繼續沿河上溯,在不遠處又建了一個志佳揚部落,更多的人則進入蘭陽溪上游,開創了泰雅族人的新版圖。
這個泰雅族人往東北遷徙最早建立的部落,自然就被稱為老部落,這個老部落也因此而我了族人遷徙的中繼站,古老的部落就在德基水庫的淹沒區內,枯旱季節水位降低時,仍隱約可見遺址!
台灣戰後初期,公路單位曾經多次勘測,計劃要開闢東西向連絡道路,作為軍事交通用途,卻因工程艱鉅,費用龐大,遲遲沒能動工,直到後來為了配合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計畫,加上美國的經費援助,才開始了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鑿,路開通了之後,許多來這裡開路的老兵也留在這裡,開山種梨成功了,才讓這片山野正式成了梨山。
梨山附近的二葉松林下,以及林務局林業試驗所畢祿溪工作站之間,則可見到細葉杜鵑形成的小灌叢,又稱為志佳陽杜鵑、南湖大山杜鵑的細葉杜鵑,透過名字不難發現它就是分佈在大甲溪上游的原生杜鵑。
細葉杜鵑因葉而名,特色就是所有台灣原生杜鵑中葉片最小的,植株也屬於低矮灌木,樹的分枝眾多而細長,初生時有倒伏性粗毛,老時則光滑無毛;小小的葉子單葉對生,叢生於小枝條的先端,幾乎沒有葉柄,葉片主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屬亞革質或厚紙質,表面綠色有散生的粗毛,背面顏色較淡,沿著中肋及不明顯的側脈,可以發現密布有褐色的毛茸。
細葉杜鵑的花在同一棵上,就可以見到多種不同顏色的花,最常見的是粉紅色的,另外還有淺紫色到深紅色的花,約花2~5朵頂生於枝條上,小花梗約只有1公分,密被絲狀的毛,花萼分五裂,線狀披針形,長滿了長緣毛,鐘形的花冠很小,長及寬約只有二公分,裂片呈長橢圓形,頂端則是圓形的,因此要找到它,您非得深入林下不可。
來到大禹嶺,這可是位於花蓮、台中、南投三縣交會之處,是臺汽客運在中橫公路最高的車站,更是立霧溪流域和大甲溪流域的分水嶺,同時也是中橫公路通往梨山或轉往合歡山區的唯一路徑。
大禹嶺附近有台灣海拔最高的喬木純林,那是筆直粗壯的冷杉林,是台灣分布最高的常綠針葉喬木,大多數的枝條略呈下垂狀,是因為受雪下壓所致,也有一些變成白樹林的,則是枯死後的冷杉林。
零落分布林間的金毛杜鵑,雖然顯得相對的弱勢,卻也因為這個奇妙的對比,更顯得高山原生植物的珍貴?
終於要到石門山,來看那每次看每次都感動的森氏杜鵑花海了。
標高3237公尺的石門山,恐怕是許多遊客們,這輩子唯一且意外爬過的一座「百岳」,尤其是國家公園做好了步道之後,每逢假日,幾乎都是「遊人如織」。
我們上石門山,當然不是為了山頂上的三角點,也不是為了箭竹林,完全是為了山東北側那一大片成群存在的玉山杜鵑與森氏杜鵑。
最早是日本人類學家森丑之助在台灣的高山所發現的,因此在命名時,按國際慣例將自己的姓氏冠在植物學名上,沒想到在2004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了學者透過分子技術研究分析,認為玉山杜鵑和森氏杜鵑應為同一種,儘管還有不少研究者認為是兩個亞種,但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還是將森氏杜鵑除名,全都稱作玉山杜鵑,我不知道這樣作是不是為了表示「愛台灣」?
森丑之助又是什麼人呢?他是日本時代台灣的高山探險家,他把一生最精華的生命,都留給了台灣,窮畢生之力踏遍各地,研究原住民族,發掘許多台灣特有種的植物…,日本戰敗時,據說他不願意離開台灣,最後選擇了跳海自殺。
這不只是個淒美的故事,總是生長在森林明暗交界處的森氏杜鵑,每一次開花,總是花了最大的力器,把風鈴般的花朵繁密地綴飾在整棵樹上,像不像是森丑之助精采的一生呢?而森丑之助為台灣奉獻的一生,還不值得讓一種杜鵑以他為名嗎?
玉山杜鵑為台灣分佈最高的杜鵑,經常分佈在森林界線之上,與玉山圓柏混生,為高山矮盤灌叢,另外由於生長環境惡劣,會因風剪或積雪的壓迫,造成植株常是低矮的狀態,玉山杜鵑的葉緣會出現反捲現象;森氏杜鵑的植株較為高大,最高可達10公尺,為高山杜鵑中體型最為龐大者,葉緣無反捲現象。
也許,我們也不必去管學界如何分類這些杜鵑,只要你願意登上石門山,並且離開舖好的便道,才能找到在山窩中連成一片的杜鵑花海,在這裡看杜鵑,你看到的不會只是花開的美好,而是加上更多的感動,因為既使在最頂風之處,原本就生長在高山之上的森氏杜鵑,自會轉變成蒼徑的身姿,將花海從四月連接到六月。
位於花蓮縣與南投縣交界的合歡山,是一個由合歡主峰、東峰、北峰等峰巒串連起來的高山遊樂區,但一般的觀光客,大多只停留在公路上看風景,只有少數人才會親近山,發現山的美好。
就在松雪樓的後方,就有一大片玉山杜鵑與台灣高山杜鵑聚落在此。
台灣高山杜鵑為常綠性小灌木,株高只有二、三公尺,最常出現在2,800公尺至3,000公尺的高山開闊的草地上,或者和玉山矢竹混生,也有些混生於二葉松林下的高山芒中,說明它是需要充足日照的陽性植物。
為了適應高山惡劣的環境,減少水分散失,台灣高山杜鵑的葉緣明顯的反捲,且葉背密披粗(刺)毛以對抗嚴寒的氣候,葉形是卵狀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互生或叢生於枝梢,淡紫紅色的花,偶而也可見到白色的品系都萌發於莖頂,花冠呈鐘形,具有玫瑰色斑點,是最好辦識的重點。
離開合歡山之後,我們將探訪一片祕密的杜鵑森林,那是在鳶峰附近的山谷中,由一大片台灣杜鵑和其他雜木所組成的混生林。
植株高可達二、三十公尺的台灣杜鵑,為常綠的大喬木,喜歡生長在中、高海拔的霧林帶的陡坡或嶺脊處,總是和溫帶闊葉林或針葉林混生在一起,也可以單獨成純林,是台灣原生杜鵑花中唯一可形成森林的杜鵑。
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杜鵑,屬耐陰或半耐陰性植物,革質的葉,長披針狀形,葉面很光滑,葉背則銀灰白色貼伏狀毛茸,這也是辨識它最容易的方法;鐘形的花冠,從白色、粉紅色到淡紫紅色都有,頂生在枝條上,花期通常在每年的四、五月間,只是走進這片森林之後,要看到樹頂部的花並不容易,反而是地上繽紛的落英,更讓人想看那美麗的花貌。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們也可以下到山谷下方的開闊地,那裡則可見到許多的西施杜鵑。
西施杜鵑又名阿里山杜鵑,一般都簡稱為西施花,花朵像支小喇叭,共有五瓣花瓣,花色白至桃紅,每年的三至五月間,都以繽紛的花色,試圖打動每一位愛花的人。
海拔約有2,960公尺的鳶峰,是另一處群聚多種原生杜鵑的地方,除了山坡及山壁上,悄悄盛開,把滿山遍野染上燦爛色彩的花影之外,鳶峰遊客中心的休息區旁,就有一群可以和你最親密無比的紅毛杜鵑。
因全株長滿紅褐色伏貼絨毛而得名的紅毛杜鵑,本來就喜歡在開闊地與向陽地生長,加上花色多變,紫紅、桃紅到白皆有,花期又長達三、四個月,難怪會成為所有杜鵑的朝聖者,不能錯過的重要隘口。
常見分布在中部海拔1,000至3,300m山區的紅毛杜鵑,是台灣原生杜鵑族群中,中海拔山區開闊地的霸主,深綠色的葉子為了過冬,常會轉成紫綠色,狀為橢圓形,半紙質,不會反捲,但兩面都披有剛毛,常綠小灌生的植株並不高,但枝條多,喜歡生長在開闊地,或者是台灣二葉松、華山松的疏林中,也和高山芒、玉山箭竹及巒大蕨等混生,屬先驅性的陽性植物,是中、高海拔山區火災後,最先落地生根的植被,幾年後即形成一片花海,因此有人形容它是用美麗的花朵來敷治大地的傷口。
紅毛杜鵑因全株都有紅褐色的伏貼絨毛而得名,花色為鮮紫紅色,也有少數的白色品系,頂生於枝條上,花冠細小,呈漏斗狀,像是小家碧玉般的老人憐愛。
離開鳶峰之後,抵達梅峰之前,沿線的台14甲線公路,沿途植物生態也漸漸顯改變,但仍以自然的地景居多,資料告訴我們,台14甲線公路16 K、13.9K、13.5K等處,都可以見到原生杜鵑的群落,有花色繽紛動人,模樣像朵小喇叭的西施杜鵑,還有為數不少的紅毛杜鵑。
下到霧社之前,我們將找一個制高點,看看地理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名為「霧社風隙」,這是指霧社附近的稜線,受到濁水溪與眉溪的緊扼,不僅山稜變得相當狹隘,形成脊稜台地,更使得高度陡降,自然形成了風容易通過的谷地,也就是所謂的風隙或風谷。
「霧社風隙」的形成,乃因濁水溪與眉溪的河川襲奪而來,原本霧社東方的濁水溪,屬於眉溪的上游,河水被濁水溪襲奪後,原本平坦的河床,成了霧社部落的所在地,而搶水的濁水溪,在霧社東方轉的那個九十度大彎,就是一個無可抵賴的襲奪彎。
下到埔里之前,有一座大山迫使眉溪形成一個大曲流,這座前清稱為「邑治第一山」的高山,名為守城大山(1064公尺),守城之名則因噶哈巫族眉溪四社的守城份部落而來。
杜鵑名叫「守城滿山紅」,當然是因為守城大山而得名的,這種廣泛種的原生杜鵑,雖然稱不上珍貴,卻因為她總是肆意地開盡綿延的山林間,而創造出了台灣原生杜鵑的另一頁傳奇。
北返台北新店捷運站解散
旅行結束了,我們將在埔里上國道6號高速公路,接國道3號高速公路北上,想要沿途下車的朋友,請事先告訴我,以方便您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下車,車行的最終點,是我們出發的台北新店捷運站。
【注意事項】
一、這次的杜鵑旅行,有12小時左右的時間,在海拔2800公尺以上的高山活動,如果你沒有上過合歡山,且也没有到過其他高山,你就必須注意自己是否會患高山症。
二、如果你有高山症,或者吸煙過量,肺活量不足的朋友,請不要報名參加,否則若犯了高山症,輕者身體相當不舒服,重者可能會喪命,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高山症,建議自備藥品,並事先服用以防萬一(報名成功後,通知繳費前,會提供完整資訊給報名的朋友)。
三、這一次的旅行,主要的行程都是坐車,只有第二天要爬石門山,只需花二十分鐘,鳶峰的杜鵑森林,一入林便可見到杜鵑,可以走的朋友不妨花半小時下到山谷,感受杜鵑森林的氛圍,因此只要沒有高山症,一般人都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4劉還月的人文旅行【初夏驚艷】原生的杜鵑,只為誰綻放?──踏上美麗的原生杜鵑之路,看見動人的生命傳奇」自然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台灣中北部山林、自然景觀、產業,更想一次見識五、六種以上台灣原生杜鵑姿采…等的朋友,但受限於小巴士座位的限制,只能接受二十八位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最近三年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直接按FB(臉書)本活動的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朋友,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每人參加的費用是4000元。
(以上費用包含遊覽車資、在地特色餐飲、講師費、司機小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一、活動地區的地圖(單張、整本或影印的都可以),並且養成隨時使用地圖的習慣,才能完全和旅行結合,更深刻感受到旅行的深度及廣度。
二、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由於有些朋友經常參加旅行,有些朋友第一次參加,為了因應不同朋友的情況,報名的手續也有所不同:
一、曾經在二年內參加過劉還月人文旅行的朋友,只要按FB上本旅行的參加鍵便可,無需再寄報表了。
二、太久沒參加旅行的朋友,除了按FB上本旅行的參加鍵之外,請留言告訴我您參加過那一次的活動,以利找到您的報名資料。
三、從來沒參加過劉還月人文旅行的朋友,除了按FB上本旅行的參加鍵之外,並請您務必將以下報名表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FB上的私訊,或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只按報名參加卻不寄報名表的朋友,並未完成報名,我無法讓您參加我們的旅行,非常抱歉。
四、FB上有些人只是好玩而隨便按參加,卻完全不理會我的訊息,為方便管理,同時也避免讓較晚看到訊息的朋友誤以為額滿,我將在寄出訊息三天後仍未接到按參加者的任何回應,刪除您的參加並封鎖該人,請朋友們見諒。
五、一般我都在訊息貼出後一個星期左右,才會處理報名事宜,請朋友們耐心等候,第一次參加的朋友,寄出報名表後不妨用FB的私訊連絡一下,看看我是否有收到您的報資料,以免信件遺失,讓您無法參加旅行,謝謝每一位朋友。
【報名表】
〔2014劉還月的人文旅行【初夏驚艷】〕
原生的杜鵑,只為誰綻放?
──踏上美麗的原生杜鵑之路,看見動人的生命傳奇報名表
姓名:
性別:
生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相互認識用):
職稱:
緊急聯絡人(辦理保險用):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