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728  

陽曆四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起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節氣釋義

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是暮春三月的中氣,也就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節氣名字的來由,元代儒學大師吳澄撰寫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載:「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故《說文》云『雨本去聲,今風雨之雨在上聲,雨下之雨在去聲也。』」

民間通行的農民曆則說:「斗指癸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下降,百穀滋長之意。」

由此可知,穀雨兩個字,不必連起來想到底是什麼意思,而是直接將穀和雨分開來看,很明顯的是指「雨生百穀」之意。

節氣緣由

既然是「雨生百穀」之意,還是可以透過物候的變化,看出不同的氣候,大自然會展現出什麼樣的風貌?

組成穀雨節氣的三個物候,據《周書》〈時訓篇〉載:「穀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扶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萍始生的「萍」,指的是水草之意,元代吳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與水相萍,故曰萍;漂流隨風,故又曰漂。」古人更認為「萍長在水中是為陰物,卻可「靜以承陽也。」也就是說到了這時候,已是春將盡夏將至的季節,池塘裡漸有浮萍出現

鳴鳩拂其羽的鳩,古人認為乃是鷹所化成的,並且認為是「布穀鳥」晉代郭璞完成注,宋代邢昺完成疏的爾雅註疏.卷十.釋鳥第十七》載「孫炎曰:『鶻鳩,一名鳴鳩。』《月令》云:『鳴鳩拂其羽。』郭云:『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今江東亦呼為鶻鵃。』案,舊說及《廣雅》皆云『班鳩』,非也。」

拂這個字古藉有許多解釋,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說文》認為是「過擊也。」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進一步解釋為「擊而過之也。」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云:「拂羽飛而翼拍,其身氣使然也。」元代吳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完整解釋了這個物現象:「蓋當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鳩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穀。」

戴勝降於桑中的戴勝,又被稱為戴鵀,宋代陳彭年等人奉詔修成的《大宋重修廣韻》說明這鳥的特徵「戴勝鳥也。頭上毛似勝。」《爾雅註疏.卷十.釋鳥第十七》則解釋何以為「勝」「鵖鴔,戴鵀。《郭註》『鵀卽頭上勝。今呼爲戴勝。』陸佃曰:『首有文如勝。』師古曰:『勝,婦人首飾。漢世謂之華勝。』」《爾雅注》曰:「頭上有勝毛,此時恆在於桑。」可見戴勝是一種頭上有華麗羽毛的鳥這個時節桑樹也冒出翠綠的新葉,傳統的農家,也開始忙著養蠶戴勝鳥降於桑樹之上,代表從天而下,重壓在桑之上,就像這時節的氣候一般,夾帶著暑意的陽氣愈來愈明顯了。

節氣特色

牡丹花是穀雨時節的代表性花卉,清代顧鐵卿撰《清嘉錄》載:「牡丹花,俗呼穀雨花,以其在穀雨節開也,諺云:穀雨三朝看牡丹。無論豪家名族,法院琳宮,神祠別觀,會館義局,植之無間,即小小書齋,亦必栽種一二墩,以為玩賞。」

台灣此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當然是盛開的阿里山一葉蘭,在石猴附近的山壁之上,一朵朵綻放的粉紅色花朵,顯露出特殊而高貴的本土花卉氣質,相當迷人。

穀雨時節更是稻穀作物最重要的成長之期,一定要有足夠的春雨,才能讓作物滋潤成長,種稻的農家也要開始忙著灌溉、除草、施肥…等農事,才能獲得一「冬」的豐收。

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的穀雨,天氣日漸炎熱起來,春末夏初的熱鬧,在自然界中尤其顯得生動,像是池塘裡不知道什麼時候多出了許多小青蛙,原來的蝌蚪都不見了。

台灣的穀雨,是春茶盛產的季節,從高山到丘陵,都可見到茶農們流下辛苦的汗水,忙著採茶製茶,因此在全台灣各地的茶園中,都可見到為茶而忙的農人身影。

如果是中國的龍井茶,更講究到明前茶、雨前茶之分所謂的明前茶,乃是清明節前採製的茶葉,雨前茶則是清明後到穀雨前所採製的茶葉。

一年四季都可採收的茶葉最受歡迎的就是春茶主因茶樹經過冬季的休養生息,春季又有春雨及濃霧的滋潤,無論色澤和口味,都是最宜人迷人的,且更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因此飲者大多認為明前茶最佳雨前茶次之,穀雨後立夏前的茶葉就比較粗老了。

節氣活動

這個時節冬天休眠過的香椿剛剛冒出新芽,正是香椿最好吃的時節,古人很早就開始吃這種葉子充滿香菜的菜蔬《神農本草經》載「蘇頌曰:『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明代王象晉所輯的《二如亭群芳譜》另載:「葉自發芽及嫩時皆香,生熱鹽腌皆可食。」明代謝肇淛撰寫的筆記《五雜俎》也載:「燕、齊人採椿芽以當蔬,既老則菹而蓄之,有香臭二種。土人以湯瀹而鹵,亦可食也。」

古人稱香椿為椿,椿又與春同音,穀雨則是代表春天將逝的節氣,人們捨不得春光消逝,用吃香椿以寓留駐春天,相當有意思。

在這春夏交會之際也是古人開始捕魚的時節早在春秋時期,先民就以交穀雨之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在中國「三月桃花開」桃花水確指的是桃花但台灣桃子都可上市了,相傳入河洗浴,可避凶免禍因此吸引許多人在河中洗浴淨身,眾人還借此機會聚集歌舞足蹈,並且堵水網魚,代表捕魚之始。

後來歷經各代風俗的演進,「桃花水」之俗早就不見了,但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卻一直認為,自穀雨時節起,百魚上岸,是開始出海捕撈的季節了為了祈求神靈庇祐他們出海平安、一帆風順、魚蝦滿艙,因此每年的穀雨之日,向四海龍王獻祭稱之為「開海冬」。

漁民們過了穀雨才出海,一方面氣候逐漸炎熱魚群開始出現討海人比較容易捕到魚,更重要的是到了這個時節,海相較為穩定早期人力或風力的木頭船出海較不會出事,為了達到「以禁忌代替禁止」的目的於是發展出了「開海冬」的習俗讓捕魚人都相信在還沒有「開海冬」之前海上沒有海神保佑只有等到祭拜過各式各樣的海神之後漁民出海才能平安順利、漁獲滿艙。

現代由於航海工具以捕魚設施先進,出海捕魚早就不再受限於季節了,這些古老的舊俗,自然也就逐漸被淡忘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