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375  二十四節氣的製定雖是從冬至開始但國家機器為了鼓勵人民勤奮工作把立春訂為二十四節氣之始立春的「立」指的是開始春指的又是什麼呢接在春之後的夏、秋、冬又有什麼意義呢

《易經.繋辭傳》提出了所謂的:「兩儀生四象…」,兩儀指的是陰和陽,那麼四象指的是什麼呢?

民間許多的通書或者討論易經之書,大多會直接加上:「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等文字。

「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乃是從陰陽兩極所衍生出來的,為什麼會衍生出這四象?其實是體察大自然中的四種不同現象而生的。

古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很容易觀察大自然,發現一年之中有四個明顯的氣候變化,酷冷之季結束後,氣候回暖,草木萌動,天地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貎,然後是酷暑當空,作物則開始迅速長大,等到氣候轉涼時,作物也進入了成熟期,就待農人收成,所有的作物進入了倉庫,天地又再次被冰雪封凍起來,所有的人只能休養生息,等待下一個天地回暖的日子到來

這種周而復始的氣候變化很快地就被人們抓到它的規律,時令進入冰封雪藏天地酷冷之季,古人定為冬季,「冬」這個字該作何解呢?民國初年的命相家袁樹珊所寫的《命理探原》說:「冬、終也。萬物至此終藏也。《禮記》云: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非常清楚地解釋了冬季所包含的氣候特徵,以及所在的方位。

天候回暖之期,古人定為春天,為什麼稱作「春」呢?依照《禮記》的解釋是:「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原來就是萬物蠢動而生之意,每年一進入這個時令,天地間最動人的景象,莫過於萬物生長的欣欣向榮之貎了

氣溫愈來愈高終於進入了炎暑古人稱這個時令為夏天「夏」代表何意呢?《尚書大傳》的解釋是:「何以謂之夏?夏、假也。假者,呼萬物而養之。釋名曰:夏假者寬假萬物,使其生長也。」由此可見,這是一個萬物生長壯大的季節

到了作物成熟之季正是天地蕭瑟的時令古人稱之為秋天「秋」在古人心目中又作何解呢?《禮記》的解釋是:「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尸子》認為是:「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恭莊,禮之主也。」;此外,《說文》說得更簡要:「天地反物為秋。」簡單的說,蕭瑟、肅殺與哀愁之氣,正是秋天最特殊的寫照。

如果再從兩儀所生的四象來看,冬季雖然酷冷,但冬深終究要回春,也就是陽氣慢慢出現之季,而「少陽」指的是陰極而生陽之際,因而冬乃為「少陽」之季。

春天的氣候宜人,鶯飛草長,萬物生長,最符合「太陽」所指陽氣漸盛,但還不到極致之期。

至於夏天,雖然是陽氣至極的時節,但陽極必轉陰,因此屬於「少陰」。

最後一個「太陰」,指的是陽氣己經消失,天地之間只剩下日漸濃厚的陰氣,這正是秋季的氣候特徵。

透過人們對氣候特徵的認知來看,所謂四象,乃是大自然不同的氣候之象,也就是現代人所謂的四季。

四象所指的並不侷限以一年為一個單位,每一個日子的循環,也有不同的「少陽」、「太陽」、「少陰」以及「太陰」四象,一天之中,很容易就能分出夜半、上午、中午以及下午四個不同的時段來,夜半自然是屬於「少陽」,上午為「太陽」之期,中午屬「少陰」,下午則為「太陰」之期。

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古人的一年之始選在冬天而不是春天一天之始也選在夜半而不是上午呢  

答案很簡單這完全是受到傳統對天和地以及太極陰陽的觀念所影響的古人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是一切萬物之始,所有事情必然先天而後地,也就是從四象中的「少陽」開始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自然影響了一年之始以及一日之始了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