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7.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liu580220/1445498924-1185594944_n.jpg)
真的有「大耳人」嗎?
清代文獻提供了一些線索,清康熙年間來台採硫的郁永河,寫的《裨海記遊》〈土番竹枝詞〉中就有「大耳人」:「番兒大耳是奇觀,少小都將兩耳鑽。截竹塞輪輪漸大,如錢如椀復如盤(番兒大耳如盤,立則垂肩,行則撞胸。同類競以耳大為豪,故不辭痛楚為之)。」
巡台御史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也記錄「南路鳳山番」的習俗:「頭皆留髮,剪與眉齊,草箍似帽。以野草黑齒。兩耳穴孔。用篾圈扺塞。」
乾隆25年(1760年)8月由閩清知縣調任台灣鳳山縣知縣的王瑛曾,在《重修鳳山縣志》中,記錄的「山豬毛等四社、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也記錄了類似的風俗:「各社頭皆留髮,剪與眉齊,草箍似帽,以野草黑齒。兩耳穴孔,用篾圈扺塞,以大耳垂肩為美觀;番婦亦悅大耳兒者。」
同治年間,不著撰人《台灣府輿圖纂要》中的「琅𤩝十八社番」,更活生生地寫道:「男子狀率凶醜,…男婦皆穿耳,塞螺殼令垂,可至肩;有皮裂流血,亦忍痛為之。…多植檳榔,種芋藝黍。牡牛捕鹿以生。病則擷薑為藥;嗜酒為命。織樹皮為麤布,曰達戈紋。男女彈嘴琴,唱和山麓間;意合,自為婚配。」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