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一些奇妙的緣分。
最早會來到這個半島,是在1994~1995年間,為了追尋馬卡道族的腳步。其後又有其他主題的田野工作,來來去去恆春半島也才逐漸了解,半島上不只有太多的民族交迭與演替,更是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發生過最多涉外事件的地方,如此豐厚的歷史,卻為什麼又甚少被人們所關注呢?
2004年盛夏,結束專業台灣風土出版的「常民文化」後,致力人文旅行的推動,卻發現根本沒有什麼人真正了解什麼是「人文」?「人文」早已淪為廉價的商業推銷術。
許多人都愛旅行,卻只在乎旅行的「目的地」;注重旅行的玩樂或形式,卻不肯了解風土與民情;對於「非我族類」大多只是看熱鬧,根本缺乏真正的了解與關懷…。
也許,讓更多的人了解什麼是「人文」乃「人之道也」,才能讓更多的人透過尊重、關心與愛護,建立個人的人文素養,也才有辨法真正落實「人文社會」,真正推動「人文旅行」吧?
要讓人們關心、尊重任何東西,首要的必然是感動,而最能夠感動人心的,莫過於每一段人所建構的歷史,可惜這些非主流的歷史,總是容易淹失在時間的洪流中,非但乏人關心,甚至連整理都少人去做,那又如何能怪大多數的旅行者,只在乎制式的景點而忽略在地的風土民情呢?因此,才會有人文旅行書的撰寫計劃。
儘管過去曾對恆春半島做過許多功課,但要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這個大計劃,還是有相當大的壓力,為了兼顧效率與效果,分別找了一些「避秦山家族」以及在地的伙伴,成立工作小組。就這樣我們完成了三大類的田野調查:舊路探勘、石板屋遺址訪查以及植物調查。
舊路探勘方面,我們進行過:一、欖仁溪橫越出風山、山風谷大草原農路探勘;二、南仁湖橫越灣島漁路探勘;三、紅土溪上溯八瑤舊社古道探勘;四、鵝鑾鼻到孕婦石「泰勒之路」縱走。石板屋舊社的探查共記錄了:一、龍鑾舊社遺址調查;二、女奶舊社遺址探勘;三、高士佛石板屋遺址調查;四、南仁山石板屋群遺址探勘;五、旭海「矮黑人遺址」探查;六、四林格石板屋舊社訪查;七、石門聚落Cecevakan舊社訪查;八、九棚「矮黑人」遺址調查…等。植物訪查進行過的地區包括:一、牡丹池山;二、高士佛舊部落;三、旭海大草原;四、女奶溪上游;五、老佛山…等地。
翔實的調查只是基本要求,我們更在乎當地人的觀點與經驗,希望能夠記錄幾近消失的產業與生活,因此請豬朥束社人採煮檳榔乾,請旭海部落婦女燒蚵灰,跟著白沙聚落老農上山採野生恆春山藥,請紅柴坑耆老教導如何在珊瑚礁岩上「掃鹽」,更為了製作「埔姜帚」,揭開「楓港炭」之謎。
一年多的辛勞和努力,終於完成了三本書,這些成果是屬於工作團隊中的每一個伙伴的,在這裡最該說就是謝謝每一位好伙伴,這些伙伴有「避秦山家族」的成員:孫傳莉、楊翠玲、黃愛娟、宋立仁、陳孟妤、劉於晴、賈叢林、翁博廣、彭俊維、葉美鈴、陳碧霞;在地的工作團隊包括:江敬業、張義、卓幸君、楊家豪、林寬龍、陳惠萍…等。
當然我更要感謝參與這本套書編寫的伙伴:孫傳莉、楊翠玲、宋立仁、黃愛娟、李萌嵐、陳孟妤、劉於晴…等。圖片部分,東港的寶貝家族提供了珍貴的飛禽照片;江敬業老師特別為三書拍攝許多空中攝影,提供完全不同的視野;插圖則請到插畫家孫傳莉為這本書配圖,為了這個工作,她跟著我們上山下海,每張圖都可見她的細緻、豐厚與關懷之心。
為這套書做美術編輯的費得貞小姐,在百忙中被我找來編書,思路靈敏且細心負責,雖然給她的時間不多,卻能做得又快又好,十分難得。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的林瓊瑤理事長、牡丹社的高加馨老師,都費心地替三本書校訂。校對工作則賴好友們的幫忙,最讓我感動的是唐菓創意有限公司的唐麗淑,她不只校完三本書,還協助順稿、編輯,讓本書增色不少;此外,吳家豪、宋立仁、簡素津、黃素雅、吳佩娟、劉於晴、陳景功、楊翠玲、游佳慧、葉美鈴、蘇怡玫…等伙伴,也幫了不少忙。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的曾添丁、馬協群前後兩任課長,林瓊瑤解說員、許翠玲小姐…等熱心協助我完成本計劃的朋友,都是我由衷感謝的師友;最後當然還有每一位喜歡旅行、關愛人文的旅行者,因為有大家的支持,人文旅行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您還可以買到「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劉還月著的《寫在珊瑚礁岩上的
★★★
想購買劉還月近年各種著作的朋友,請直接匯款或 ATM轉帳:合作金庫商業銀行(006)新店分行,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