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琅𤩝.卑南道」從豬朥束社往東,過了萬得路後,往來的商旅為了避免進入高士佛社的領地,因此必須繞道魚藍濫(今南仁湖)而過。

2.JPG

這是2018年「琅𤩝.卑南道」田野探勘工作重要的一站,出發前雖然遭到一些阻擾,但還是無法阻擋常民文化田野工作團隊的工作熱情,於3月中旬正式成行,由南仁湖的最後一戶農家主人的女婿陳坤華擔任嚮導,參與這次的工作入員計有劉還月、卓幸君、劉怡邑、Macy Jan J、卓宏燐等,最特別的是,我們也邀請九棚社區的伙伴一同參與此次行程,讓在地的伙伴也有機會認識南仁湖的歷史變遷及原本的水田、農戶分佈情形。

3.JPG

我們在南仁湖請陳坤華講述這片水域由水田變成湖的過程,更穿越南仁山的熱帶海岸季風林,重新尋找魚藍濫(今南仁湖)往東行通往九棚社區的另一條舊路,確立魚藍濫(今南仁湖)和九棚聚落的密切關係。

4.JPG

結果我們從南仁山史前文化遺址的水源地無水溪下山,這又是一段精采的故事與地景。

5.JPG

6.JPG

南仁山的「矮仔人厝」

恆春半島的史前文化遺址,最受到學者重視且被列為珍貴文化遺產的標地,首推南仁山石板屋遺址,考古學家甚至把這個遺址,列為「排灣文化相」的典型,可見它的重要性。

7.JPG

滿州鄉最東臨海的九棚村,是最接近這個遺址的部落,但多數人並不大在意「排灣文化相」或石板屋遺址,那些南仁坑面南半山腰上的石板屋群,在村人的口中就只是「矮仔人厝」。

 

10.JPG

年紀四、五十歲以上的村人,對於「矮仔人厝」大都不會太陌生,海拔184公尺的南仁坑東北麓,因位處於迎風面,只有伏地的野草可以生存,自古便是村人的放牛場,至今仍遺有早期放牛時代,給水牛泡水休息的「牛轀窟」。其中有幾個「牛轀窟」,就在「矮仔人厝」附近。

11.JPG

這些「牛轀窟」,其實也是南仁山石板屋群的水源地之一,但最主要的水源地,則是在西南向的無水溪,耆老的口傳故事中,從「矮仔人厝」到無水溪之間,有明顯的路跡,人們也會從鼻頭經南仁鬱鼻上南仁坑,穿越矮仔人厝下無水溪再通往魚藍濫(今南仁湖),而這條路和灣島沿五十三林班地山稜線往西抵魚藍濫(今南仁湖)的古道,都是往返九棚的兩條古道之一。

12.JPG

13.JPG

無水溪

無水溪以「無水」為名,但只在下游出海口附近的那一段,因砂石累積致使河水成了伏流出海,河床中才見不到水。事實上這條河水源相當豐沛,至今仍是灣島聚落的水源地,一年四季都供應無慮,入夏以後水源更豐,加上地形抬升明顯,因從中游以下,出現好幾個大小不一的瀑布,成了許多遊客的親水「秘境」。

14.JPG

15.JPG

除了水,無水溪更吸引人的首推被沖刷而出露的硬砂岩、砂岩互層地景。硬砂岩和砂岩正是構成恆春半島東岸的主要地層,發源自九棚山南麓的無水溪,西往東流的水切開了南仁坑與五十三林班間的谷地,有些地段因地層抬升明顯,加上河水經年累月的沖刷,被水流切開的地方形成高聳的岩壁,岩面可以看見不同抬升作用而形成的背斜或向斜地層;水還沒切開之處,則出現大小不一的瀑布,加上河水乾淨沁涼,每年夏秋之間,都會吸引不少戲水客到這裡「探密」。

16.JPG

17.JPG

雖然我們沒有找到採集石板的遺址或遺跡,但毫無疑問的,這滿山的硬砂岩,正是南仁山石板屋的主要建材,無水溪的水搬走了地表的泥土和落葉,讓先民很容易就發現這些建材,他們從河床中取下硬砂岩,再搬到半山腰上建屋舍,也才會南仁山的石板屋群。

18.JPG

19.JPG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