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介紹的白牡丹茶為季節性產品,產於每年春、夏季,由於數量稀少,請朋友們把握時間訂購;此外還有許多長年性產品,一年四季都歡迎朋友們訂購!】
舞鶴台地的身世
無論是南下或是北上,沿著縱谷公路爬上舞鶴台地之前,都會看見「天鶴茶」大大的廣告招牌。
我對全台各地,所有請政治人物命名的茶,從來就沒有興趣,「天鶴茶」當然也不例外,產茶的小小台地,卻是一直讓我懸念的地方,這麼多年來,每一次來花蓮,不管目標是海岸或是縱谷,也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深,我都會繞進四代茶農的葉家,有時候明明「跌落飯甑下」(客家話,指的是過了用餐時間),老媽媽就一定要去熱菜煮湯,像是怕我在外面餓著了似的!
這個有著濃厚親情,更像是「家」的地方,其實只是我田野工作中的報導人之一。1997年的盛夏,為了調查花東地區的客家人,初訪舞鶴台地的我,卻遇到了許多挫折,台地上除了阿美族的部落,就是一間間的茶莊,根本就沒有什麼樣的客家庄?
試圖拜訪幾間茶莊,都沒有得到我預設的可能答案,直到走進富源茶庄遇到了葉發善老先生,透過他的口述,才發現這塊台地上的客家人,走過的是和花東客家移民大不同的遷徙史。
移民到後山的客家人,雖然始於晚清時代,但主要的移民還是來自於日本初期的「民族稀釋政策」,以及日本中、末期的花蓮港開港以及花東鐵路闢建時期,唯獨舞鶴台地的客家人,大多是戰後的六、七〇年代,為了種茶才翻山越嶺來到這裡的。
日本時代的舞鶴台地,是日本人經營的咖啡試驗區,戰後這片國有地委由台灣土地銀行管理,才開始與試著在陽光充足的台地上,種植阿薩姆種紅茶,可惜成效不彰,一直無法推廣出去。
到底該種什麼茶呢?
1973年,政府為了在全台拓展特色農業,經農發會、農林廳、茶業改良場…等農政單位的研究,認為陽光充足、霧季長的舞鶴台地適合種茶,但在地的茶農經驗不足,相關的農政單位只得到西部的茶區去搬救兵,提供許多的獎勵與優惠條件,鼓勵西部的茶農東進,看到有許多補助,還吸引到不少茶農,但進一步得知一切得從頭開始時,許多人打了退堂鼓,真正願意移往後山的,就只有葉發善這一家人,他們憑著在龍潭四代種茶的經驗,在荒瘠土地上開闢出茶園,種植農政單位提供的烏龍茶、鐵觀音、龍井…等,茶苗卻適應不良,種了幾次都不成功。
葉發善不甘放棄,花了時間研究台地的氣候和土質,發現台地上酸性土質以及雲霧籠罩的氣候,和故鄉龍潭相當類似,於是改種自己最熟悉的「青心大冇」、「青心烏龍」、「台茶12號」…等品種,並且以輕發酵的方法,製作出全台獨一無二的舞鶴茶,但當時台灣人太多喜歡重發酵茶,舞鶴茗茶單打獨鬥了許多年,也陸續招來了一些客家鄉親在此種茶,銷路仍然受到限制,直到1979年9月,官方將這裡的茶定名「天鶴茶」,並且確立為「省茶後起之秀」,舞鶴台地所生產的茶,才漸為台灣各地的品茗人接受。
我一直好奇的是,為什麼在家鄉就有茶園與茶廠的葉發善,會願意冒著極大的風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後山,重新開始種茶的人生呢?
面對這個問題,老先生顯得有點靦腆,每一次都只是以笑代答,有一次被我問急了,得到的答案竟是:「你忘了我們是客家人啊!?」
我從來沒忘記,但客家人又代表什麼呢?大多數朋友可能會直接聯想到的就是:「客家人有『硬頸』精神啊!」
客家人的茶色血液
我不認為老先生指的只是這個淺薄的概念,心裡反而想著,清初時茶大都產於福建,清代丁紹儀的《東瀛識略.物產》載:「茶固閩產,然祇建陽、崇安數邑,自咸豐初請由閩洋出運;茶利益溥(音ㄆㄨˇ,廣大之意),福、延、建、邵諸郡種植殆遍。」,何以到了清代中末葉,反而成了「比聞台北居民,亦多以茶為業,新闢埔地,所植尤繁,其味不減武夷…。」(引自丁紹儀),甚至還跟樟腦、糖併稱為「老台灣三寶」呢,清代林豪的《東瀛紀事.叢談》就說:「南路多糖油,北路則茶菁磺煤樟腦尤盛…。」
文獻中的台北,指的也許只是清代台灣茶葉的出口港市大稻程,但產茶的地區卻包括北台灣的桃、竹、苗一帶,主要的茶農也都是客家人!
創造「老台灣三寶」傳奇的客家人,和舞鶴台地上種茶的客家人,又有些什麼異與同呢?我一直沒有答案。
年復一年的倥傯旅次中,台地上的「家」無論在什麼時間,總是張開雙臂迎迓這個很少回家的子弟,也不記得是那一年炎夏初至,為了籌辦暑假活動匆匆經過台地,明知道沒時間停留,還是進門想打個招呼就走,卻被老媽媽強留了下來,一定要我帶著她特別為我準備的冷泡茶才能上路,我自然只能從命,而那趟南下的旅程,竟完全沉浸在那淡淡的琥珀色液體中…。
那是品茗人所稱的「茶湯」,論茶人喜歡從茶湯的冷熱開始談起,最重要的則是茶的「色、味、香、韻」,所謂:「湯色以清澈明亮為上,濃黑渾濁為下;湯味入口先輕、軟、過喉要嫩而順、留舌尖之味要厚而回甘;香氣以清香為上品,幽香為中品,濃而甜香為下品;湯韻以清雅悠遠為上,粗淡不長為中,香而無韻為下。」
姿態如花的哀怨茶名
我從小只喝茶而不品茗,更很少在意品茗人講究的品茶要義,而那用冷水泡出的淡琥珀色茶湯,似乎符合「湯色以清澈明亮為上」的要求,至於其他的「味、香、韻」,又該如何評斷呢?
我不想陷入坊間約定俗成的規範中,但這種可以用冷水沖泡的茶,卻給了我許多的疑惑與驚艷。
冷泡或是熱泡,所形成的茶湯,都是稍淡或較濃的琥珀色,優雅而平順的茶香不會撲鼻而來,卻是細緻而綿長的,更特殊的是香氣中呈現的多元層次,初聞仿若是檸檬草的花草茶,細聞卻有嫩梨的果茶,深聞久久,彷彿聞到的是午後雷雨清掃過的空氣,淡雅卻甘美的清新滋味…。
更令我驚奇的是,泡在茶湯中的茶葉,灰褐色的葉片隱隱可見微紅的葉脈,連枝的芽葉上,都襯著一條白色的毫毛,初泡時像是一朵朵枯萎的花朵,隨著溫度而伸張開的葉片托著嫩芽,看起來就像是初開卻已殘落的花瓣,浮沉在滋味醇厚、茶韻清雅而悠遠的湯色中,淺淺的琥珀黃,竟也顯得特別明淨。
原來這姿態如花的茶,也有一個和花同樣帶著淡淡哀愁的名字,就叫做「白牡丹茶」,傳說中這茶的前世就是白牡丹花,故事則源自於西漢時期,擔任太守的毛義,為了治母病,乃「棄官侍母,仙翁指引,牡丹成茶…。」
「牡丹成茶」當然只是個神話,所謂的白牡丹茶,乃是漢人「五色茶」之一的白茶,是中國福建地方的特產,但受限於環境與氣候,原產地侷限在福建北部,據中國福建的《建甌縣誌》記載:「白毫茶出西鄉、紫溪二里…,廣袤約三十里。」
明代李時珍編修的《本草綱目》中記有:「白茶性寒涼,功同犀角。」中醫大多認為有祛暑、潤肺、明目、清熱…等功效,常被拿當作藥用的白茶,主要的特徵是芽葉上會密布一道白色毫毛。白牡丹屬白茶之一類,生態上最大的特徵同樣是邊緣後垂微卷、肥嫩的葉子隆起呈波紋狀,背面佈滿銀白色毫毛,綠葉和嫩芽合在一起,就像是花朵一般,加上有銀色白毫的嫩芽,因而才被名為「白牡丹」。
曾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白牡丹,摘採時就只能取最嫩的一心(芽)二葉,且無論心或葉上,都要有白色茸毛(俗稱「三白」)的茶葉,才能製出最有風味的茶;製茶的過程跟一般烏龍茶、鐵觀音、龍井…等青茶的作法大不相同,必須省略揉捻和的殺菁兩個動作,只能風乾使其輕度發酵(約20~30%發酵程度),再將茶葉用文火烘乾或是曬乾,如此才能保留茶葉外觀上的鮮明白毫、形狀更自然呈現出兩葉抱一芽狀,就像是一朵朵未開卻先枯萎的小花,且脆弱得一摸就碎裂;看著這些只能棒在掌心的茶,我更深刻地裡解到「白牡丹」茶名的由來!
無論是茶還是名字,都充滿著令人驚奇的元素,為什麼在台灣卻十分罕見呢?
四代製茶人的共同記憶
文獻記載中的白牡丹,最早產於中國福建的建陽一帶,後來擴展到政和、松溪、福鼎等地,這些地方都分布在福州市西北地區,跟主要移民來台的漢人關係較淺薄,但在清代初葉,仍有人移入白茶到台灣中部種植,清代中末葉,北台灣也出現過白茶的身影,但大多是農家自種自食,只有少量進入過市場,因此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於白茶或是白牡丹茶,都是相當陌生的!
可能只是流傳在耆老口傳故事中的白茶,何以也出現在舞鶴台地上呢?這是我必要解開的謎,回到富源茶庄,葉發善老先生只是一直跟我聊白牡丹茶的香氣與韻味,他說:「這種茶的香雖然從不曾撲鼻而來,仔細體會卻能感受這種帶著天然氣息,久久不肯離去的香氣,才是最令人難忘的,不是嗎?」
原來,白牡丹曾經是四代製茶的葉家共同的記憶,離開家鄉後雖然依舊以茶為業,卻總是覺得少了一些可以連結兩地情感的元素,白牡丹的記憶,許是讓老先生感到特別溫暖的懸念吧?
曾經是台灣老一輩種茶人記憶中的傳奇,卻早就失去舞台的白牡丹茶,又是什麼樣的因緣,重新在舞鶴台地上出現呢?
這個問題葉發善回答得很詳盡:「舞鶴台地的天鶴茶逐漸受到肯定後,花蓮農試所仍舊努力地研究適合東部地區生產的茶,並且大力鼓吹農民試種,一般農民根本沒聽過白茶,加上每年只能採春、冬兩季,且只能手採最嫩的一心兩葉,其他都不能用,茶農認為種這種茶完全不符經濟效益,沒有人願意嚐試,我倒是大手筆,一次就種了六、七分地,但這種茶相當不好照顧,不僅多工,產量也很低,一整年的產量只有200多斤,但我一直都不肯放棄,沒想到十幾年下來,竟然成了台灣種白茶的第一人!」
誰叫我們是客家人?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有人願意走這麼孤獨的一條路?老先生不加思索地回了一句話:「誰叫我們是客家人呢?」
我終於明瞭,無論是晚清開創茶奇蹟的客家人,或者勇於到東台灣開枝散葉的客家人,不管他們在血緣或地緣上,有沒有任何關連,都改變不了這些人身上所流的血液,那是充滿著勇敢、堅毅精神,以及進取、開創力量的血液啊!
【產品資訊】
生產單位:富源茶莊
生產者:葉發善、葉步銧父子一家人
連絡電話:03-8872625 0933-486637 傳真:03-8871190
有機驗證單位: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取得CAS有機標章,證號MOA1510060
生產產品:除了每年少量生產,適合當年節禮物送人的白牡丹之外,還產有金萱、高山烏龍、大葉烏龍、紅玉紅茶、蜜香紅茶、煎茶、有機大葉烏龍茶、有機金萱茶、有機茶、炭焙烏龍茶、柚香烏龍茶、高山烏龍茶、大葉烏龍茶、紅烏龍茶以及綠茶酥…等。
富源茶莊自己生產的茶,就有十來種,除了茶包按盒計價之外,其他為都以斤兩論價,由於每種茶、每一期的產值、條件都不同,價會有一些調整,建議真正愛茶的朋友,親自去品茶,真正滿意了再買,不方便親自去品茶的朋友,也可以打電話訂購,富源茶莊有提供郵購服務。
每年新年期間,富源茶莊也會生產適合送禮的各式茶葉禮盒,方便朋友們送禮之用。(茶葉價格、訂貨方法、付款及運費,請自行打電話詢問!)
訂購方法:富源茶莊的茶葉郵購,已經經營了一、二十年了,一年四季都有老朋友會打電話訂購,如果你愛喝茶,又希望真正喝到台灣自產的好茶,找富源茶莊準沒錯。
網址:http://www.richtea.com.tw/index.html
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teacom
地址:978花蓮縣瑞穗鄉中正南路2段(舞鶴村)255號
台北辦事處:台北縣五股鄉中興路一段8號6樓之11
台北電話:02-8976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