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9  

2014年6月,我正式宣布:「避秦山家族的家聚終於要恢復舉辦了。」

依照慣例,避秦山家族的每一次家聚,都有兩個重點,一是聚會的主題,二是每位參與者提供的飲食及飲食的故事。

2014年夏天的避秦山旅行家族家聚,主題是傑出的家族成員陳景功老師,主講的課程〈機場捷運擴挖隧道施工〉;至於對飲食的要求,我在活動簡章上是這樣寫的:「活動預計從8月2日的午后開始,最晚五點抵達救荒本草堂,同時要請大家各帶一道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生的也可以,這裡有地方可以煮),做為我們的晚餐與飲食分享會。

為了這次的活動,確定要參加的朋友們,早就用E-mail相互連絡事情了,但討論的大多是交通往返問題,偶而也會有參加的朋友反應:「要我出幾道菜都沒問題,但要我講背後的故事實在有點難…」,更有人問:「可以不要講故事嗎?這好難…」

翁哥眼看提出的菜單的人相當少,又希望不提飲食的故事,情況有點不對,因而發聲了:「同學們,我很懷念以前老師辦的家聚,每人帶一道菜,然後要自己介紹菜的故事!

我在第二封給朋友們的信中也特別強調:「請不要輕忽各位的入門票----每人一道菜及菜的故事、背景或做法,至今為止回報菜的人並不多,我再重申:我們不是要名菜,更不接受速食食品,因此您必須了解那道菜,才能選擇那道菜,如此我們的聚會才不致於淪為吃吃喝喝的活動!

但還是有人認為:「為了一道菜,我頭痛很久...,請問:洗愛玉子或者仙草冰,能算一道菜嗎?

我的回應自然是:「當然不算,每個地方都有許多地方特產啊,若是怕食物壞掉,可以先宅配過來啊!

但還是有些朋友不知所措…,會有這個困擾,且避秦山家族家聚一定要堅持這個做法,主要是因我們平常太不在乎食物了,往往只聽信媒體或網路所推薦的「美食」,結果排了長長的隊伍去吃到了,卻連食物的特色在那裡都說不出來,似乎只要排隊愈長的,就是愈多人追求的「美食」。但還是有些朋友不但還是有些朋友不知所措

這也就是我們不要「美食」,卻只要平常的飲食,以及飲食背後故事所連結成的飲食文化的根本理由!

善心的翁哥又來了他談起了避秦山家族家聚的一個老故事

其實家聚重出江湖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也是翁哥七年前進入這個沒有組織的避秦山家族中得到了無數次的溫暖與感動的夜晚!

所以放輕鬆…,捨棄麥當勞的速食、我們不要一通電話就送到府的批薩。老師要的是一道有媽媽的味道、與家人共同的記憶、自家巷口私房菜、與小時候故事連結….這些都很有故事性的素材,我以前帶過一家滷味,是來自埔里的太太,因921毀了家、老公喝農藥自殺,一家人離開了傷心故鄉,來台北投靠親戚重新開始,那天,滷味好不好吃沒人記得,故事卻久久在心中不散,大家更珍惜當下的幸福…。

就是這樣…,還在傷腦筋的同學表示您有用心喔~

 

中年樂活也發信,提供她的經驗:

無論您住在那裡,宅配鄰近鄉鎮的食物,並不需要你親至當地,或者可以電話請教熱心的在地朋友,有那些在地風味的飲食,海邊有海鮮、山村有山產…,相信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

事實上,台灣有許多老眷村,他們的食物往往是很有特色的,像是有些眷村賣了五六十年的蟹殼黃,都是很好的選擇啊!

 

 

最後還有黃愛肝補上了精采的一段:

 

其實這些過程點滴都很可貴,例如老師要求信件都要「全部回覆」,您看,隨即就會有朋友說明、有朋友弄表格…等,其他人也隨時可以接手,是啊!這本來就不是老師或者誰的責任或義務,而是大家共同承擔共同分享,也是老師期許的「分享、學習與互助」精神。

 

翁哥的一段話也讓我想起那些美好又令人感動的夜晚,我曾經帶過小農的當令有機水果、有機水果釀的酒、同事舅媽自己採買清洗無太多添加調味的滷味…等,有朋友則帶他常吃覺得很涮嘴的烤鴨三吃、鄰居自製乾淨的花生糯米腸、在餐飲業服務的朋友就帶他覺得做得很地道好吃的料理…。

 

故事,其實是提醒自己是否正視「吃」這件事,無論食材、料理方法、料理的人…等,每個環節細細想來總有些可說、可紀錄、可回憶的,例如你喜歡(或選擇)某個口味某道菜,除了味覺,可能也包含了家族記憶、信任、支持相挺…等因素,所以不需要是大菜,先提菜單的好處是避免重複,我原本想帶仙草雞湯,因為已有狗尾雞湯就改成紅藜甜湯,寫待確認因為是上週聽老師提起有這吃法,我想先試煮,如果不OK我會趕緊告知新菜單

 

 

這就是我們的避秦山旅行家族啊!我們因知識而相逢,因相惜而成為沒有血脈關係,卻是無比親密的一家人。(為了避免困擾,中年樂活的信我做了部分修改,請見諒!

arrow
arrow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