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介紹產品為手製產品,每年春前會較大量供應其他季節也可以買得到,但必須親自電洽!】

1.jpg

台式米菓的用途?

台灣人每逢過年,供桌上常會出現一些平常較少見到的供品,像是冬瓜糖、生仁糖以及荖花…等。

2.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所介紹產品為季節性手製產品,每年冬季至春季之間上市,錯過了就必須再等一年!】

1.jpg

您認識烏魚嗎?

烏魚也稱鯔魚,另有: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九棍、烏頭…等俗名,屬廣鹽性魚類,喜棲息在水深120公尺以上沿岸河口也能生存於淡水之中,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魚種非常的多有些為迴遊性魚類也有生活在河口附近的「就港烏」共同的特色就是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甚至連遭汙染的港灣、河川皆能生存。

2.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所介紹的是地方性的小餐館,希望嘉義地區的朋友,可以多多支持堅持在地食材、自然料理的飲食小館

1.jpg

台灣人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可能是多數人都很熟悉的一句古諺卻也是大多數人甚少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2.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所介紹產品為季節性手製產品,每年冬季至春季之間上市,錯過了就必須再等一年!】

P182384.JPG

您吃過「牛杙仔」蘿蔔嗎

恆春當地人稱為「牛杙仔」的小型白蘿蔔並不像美濃的「白玉蘿蔔」,是晚近才從本引進的,當地人大多認為是老祖先代代相傳下來的,但也很可能是日本時代日本人移植而來,並且在恆春半島馴化的經濟作物,早年在恆春、滿州和車城三鄉鎮都有人種植,近年的產區大多集中在恆春半島的西台地的紅土層中,是冬季最重要的產業,更是每年冬天許多社區辦理「拔蘿蔔及蘿蔔加工體驗」的主角。

P183254.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布在台灣中、南、東部平野或山麓,各地平野到低矮丘陵常可見到的蟲屎,是典型的先驅植物,尤其是在崩塌地、森林的邊緣、溪畔和路旁,陽光普照的地方最容易見到它的身影。

蟲屎因質材色白,又被稱為白樹仔、白冇樹,為台灣原生種落葉性喬木,因生長環境的差異,植株可從一、二公尺到十公尺,幼株密生黃褐色星狀毛,成樹則變得平滑。單葉互生,具有長柄的掌狀脈,簇生於枝端,幼葉會裂開3~5片,成熟葉則為卵狀心形或橢圓形,外緣呈粗鋸齒狀。

屎葉最大的特色,就是葉基部的腺體。腺體其實是大多數大戟科植物的特徵,功能是吸引螞蟻來互利共生,螞蟻經常在葉片上出沒,自然阻擋其他昆蟲來侵害,葉子會比較完整;但每種大戟科植物的腺體並不相同,白匏子的兩個腺點有點往內凹,蟲屎的一個腺點往外突出。

207.JPG

蟲屎和大所數原生植物一樣,都擁有耐旱、耐貧瘠、抗風、生命力強…等特點,但這些並不足以讓人們特別注意到它們,最讓人議論紛紛的,莫過於何以名為「蟲屎」?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滿州經山頂路,來到母菇田的入山口舉行palisi,這個入口也是李匡悌進入溪仔口遺址的入口,《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遺址現況調查及地理資訊系統檔案建立》載「從滿州山頂路至里德往加洛水產業道路上行,至高分過溪87分之2電線桿左轉前行。從高分過溪808l電線之間小徑進入,再向東南行約2小時路程可達。遺址距溪仔口溪出海口約1.2公里。」

「阿勒喀路」古道口,在地人稱為母菇田或牛窟田,剛開始有清楚的路基,不久就到母菇田溪,這條溪仔口溪的支流水源豐沛,因此有位名叫wulim的豬朥束社人,在這附近開闢水田,還種有好幾叢的長枝竹,竹叢前也曾築有工寮,如今水田成了荒埔,工寮也不見遺址,唯獨那幾叢長枝竹長得特別茂盛,在半空中迎風搖曳著。

159.JPG

過了墾作區,原本的路基消失了,只剩下人行的山徑,潘連發開始尋找右切的「阿勒喀路」,不久來到十甲,這個地名的由來,《落鷹紛飛~探尋鷹之驛滿州鄉生態旅遊手冊》中有載「出風鼻古道由母菇田一直通往出風鼻,在日治時期大面積種植樟樹及相思樹,滿佈整面山坡一直延伸到溪仔田,舊名便稱為『十甲』…。」

過了十甲開始爬坡,走了好一陣子,嚮導終於確定原本的路基已經完全淹沒在荒煙蔓草中,只得繼續沿山頂部落的尋水路前行,最後在一個獨立小山丘下切小溪澗往東行。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9.JPG

雙面刺為芸香科花椒屬藤本灌木植物,因葉子的正反面都有刺,因而得名,又稱兩面針、鳥不宿、鳥踏刺、上山虎、崖根、鱟殼刺…等,排灣族則稱為Zyabansaru,最特殊的是細小枝條上的短鉤刺,變成老莖時外皮會鈣化成角狀,形成脊骨突起,孩子們可能會覺得像是劍龍的背脊,農業時代的人們倒覺得像是耕田農具中的「碌碡(lù dú)」。

碌碡是用原木製造,專為碾壓千稻子割下後,犁田後稻禾的頭不易腐爛,特別設計用來將稻田壓入土中的的農具。這種農具中間有一根原木刻鏤成楊桃狀的木軸,左右有橫板可讓農人站在上面,再用牛拖行,全轉動的主軸向前轉動就可把草根、硬土…等,壓入泥底下的深土中,因此農家有「耙田以後打碌碡」之說,但碌碡遇到旱田使毫無作用,因此元代宋無的〈旱鄉田父言〉詩才會說:「疲牛病喘餓桑間,碌碡閒眠麥地乾。」

原產於台灣、琉球、海南島、新幾內亞和麻六甲等地的雙面刺,喜歡生長在低海拔闊葉林帶下部。不只葉子有刺,小枝、葉軸均具刺,小枝具多數分枝,獨立或斜上昇,葉子互生,羽狀複葉,小葉有3~5枚甚或7枚,有短柄、長橢圓形,質地較厚且有光澤,葉肉上有油點。

雙面刺的單性花,大多開在每年3~5月,花不大,總狀花序從葉腋密生,花梗暗紅色,花瓣淡黃白色。果為球形蓇葖果,大小只有0.5公分左右,成熟時會開裂,種子是黑色的,具光澤,會有麻辣味。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8.JPG

滿州港口村的巴龜甪舊社往南有一條通往龜仔甪的古道。

歷史上曾經記載,美國商船遊歷者號事件發生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為了出兵征討龜仔甪社人,曾經繞過恆春半島抵達港口溪,目的是勘查地形,計劃從港口溪翻山進兵龜仔甪社。

郭素秋的調查記錄,留下港口村耆老黃鴻時的口碑認為這條路曾經是恆春知縣的出巡路,同時訪問順興茶園的園主朱順興,留下的記錄是「縣太爺出巡的路線,會從恆春通往社頂,即今日的社頂公園,當時是順著海邊的路到社頂,當時社頂有阿美族的部落,然後從社頂下到港口村…。」

109.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20161217日起到2017121日起,我們就要在台灣各地見面了,您怎能因為某些理由就不來了呢?

共計22場的「『矮黑人』的神話?幻影?或真實?──2016~2017劉還月年度新書《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全台演講會」,每個現場都能買到新書,演講約100分鐘,會後留20分鐘給有需要的朋友簽書。

【主場(pu na ngalj ta spi祭場

滿州欖仁溪部落(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2016整整一年間,劉還月和他的工作團隊,在罕無人跡的恆春半島東岸熱帶季風林中工作,從燥熱的南風直到酷冷的東北季風。

幸好這樣的努力有了豐碩的成果,2016年歲暮結集成《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呈現給每一位關心土地、擁抱族群的朋友!

為期一年的探勘行動中,我們在恆春半島東岸的石板屋史前文化遺址中,探索「矮黑人」存在的萬千種可能性;更在路跡雜沓的古道間,努力整理出清代以降,斯卡羅族以及恆春阿美族人,如何在這片季風林與海岸線上求生存的故事。

我一直希望《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不只是一本書,而是彌補台灣歷史缺口的一塊墊腳石,因此我還是花費了許多心力巡迴台灣辦22場新書演講會。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