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劉還月人文旅行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3592200_1360447133969949_2730028985762052135_n.jpg

鹿寮溪遺址是恆春半島上,不會被遺漏的史前文化遺址,但所往都只是「列表」或「存目」而已,有關這個遺址的記錄少得如鳳毛麟趾。

13592717_1360447357303260_231429080928192706_n.jpg

1987年,黃士強、陳有貝、顏學誠合著的《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告》載:「公園區內六十處以上的史前遺址,不少保存良好而重要,如…南仁山、鹿寮溪、溪仔口、佳洛水等石板屋遺世,皆為重要遺址。」至於對這個遺址的記錄只有:「鹿寮溪遺址(LLS),位於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可沿港口溪之支流欖仁溪東北行,至欖仁溪聚落後步行沿溪入山約4.5公里,到達遺址地。其屬鹿寮溪流城,在埤亦山主峯西南麓,海拔高度約170公尺。

13607048_1360447040636625_3035049452986526904_n.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1012153.JPG

魚藤是台灣中低海拔常見的蔓藤植物,更是早期原住民常利用的狩獵植物,這種藤本植物含有一種無色、無味的魚藤酮Rotenone)結晶化合物只要在溪水中搥打魚藤魚藤酮Rotenone)溶入溪水中便可讓魚蝦暫時昏迷,但因毒性低、不易產生耐藥性也不會污染環境,不僅被許多原住民族拿來捕魚,漢人也會取來使用。

連橫的《台灣通史》載「魚藤:葉並生,性毒,服之死。鄉人用以毒魚。」不僅說明了魚藤毒魚的歷史相當悠久,更讓大多數人對魚藤的認知,僅限於「毒魚」的功能而已。

可能就因為這個原因,我第一次接觸到疏花魚藤時直接的反應就是也是另一種可毒魚的魚藤?查了許多資料,普遍的說法也都是根可為魚藤之代用品。

P5032546.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JPG

有「晚清台灣三寶」之稱的樟,在許多研究中,都被認為是北部客家人重要的產業,或認為是台灣中北部山區的主要物產,南台灣的樟腦就較少為人們所提起,許多探討恆春人文產業的著作或論文,也鮮少有人提及過樟腦產業,好像它從來不曾出現在恆春半島似的。

事實上,台灣的樟腦事業最早是從南而北開始的,相傳鄭芝龍就曾經到大員交易過樟腦。鄭成功領台後,帶來許多樟、泉、粵藉移民,原本盛行在漳州的小灶法製腦技術,也隨著移民來到台灣。清初仍以小規模的人工開採,大都集中在南台灣的山區,不僅隨時可能遭到「番害」開採也相當辛苦,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載:「至樟枋、厚力木在鳳、諸內山,鳥道羊腸,澗溪阻隔,僱匠砍鋸、僱夫肩運,動輒經月,泥淖尤難計日。」

2.JPG

清廷對原住民採取封禁政策,禁止漢人私入「番界」,但還是有不少為了伐樟熬腦而無視禁令,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鳳山縣便因逮捕熬腦(私煎)者百數十人,引發了朱一貴事件,藍鼎元著《平台紀略》載:「辛丑(康熙59年),鳳山令缺,郡守王珍攝縣篆,政委次子,徵收苛刻。以風聞捕治盟歃及違禁入山斫竹木者,囚繫百餘人;奸匪藉為口實,搖惑人心。」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港口溪畔的家園

從射麻裡沿西往東流的林祿溪下行在永港橋下與東往西流的港口溪匯流,形成港口溪最大的沖積地;清代中葉以降,便被從卑南遷來的阿美族人拓墾成水田,並建立了八姑角社、溪北阿眉社及溪南阿眉社,統稱為Pakul,漢人的文獻則寫成巴龜甪社,為恆春半島上最主要的阿美族部落

從阿美族拓墾開始,便可見到水牛身影的港口溪沖積地,至今仍是滿州鄉最重要的農地,早期以種稻米為主,但受到落山風的影響,第二期種的稻米大多全軍覆沒,人們只能利用這時期,種植地瓜、花生、黑豆…等雜糧,儘管如此,民國5、60年代之前,滿州一直是恆春半島最重要的穀倉。

2.JPG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72.JPG

清代初葉陸續有客家人在斯卡羅族二股頭的同意下在滿州的射麻裡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初年卻私自跟阿美族交易先取得土地的耕作權再以通婚、買賣…等方式將許多土地轉為己有。又因阿美族人向斯卡羅人稱臣,傳統的文化及語言大多被「斯卡羅化」。

迢遙的北遷之路

清代末葉到日本統治期間,不少恆春阿美族人先後離開半島主因清同治以後恆春半島的涉外事件漸多又有「開山撫番」、「恆春設縣」…等政策不僅引來各方的武力,也召來許多漢人,接二連三的外來勢力,大幅壓縮了恆春阿美族人的生活空間,促使部分族人陸續北遷,少數人停留在大流溪(今牡丹鄉旭海南方的東海路舊社),更多的族人回到台東與卑南(馬蘭)阿美族混居,不久後再沿著卑南大溪上溯,進入花東縱谷,在今台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一帶落腳。

日本時代的「民、蕃同享業主權」,雖然讓部分恆春阿美族人因而獲得土地,卻也使無法取得土地的人變得更弱勢,再度迫使他們踏上遷徙之路,除了少數人可以繼續向花蓮縣的富里、玉里等地移動外,更多的人必須移到更遠的花蓮縣,在立霧溪口的Takidis建立部落。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漢人建立的蚊蟀,是重要的交通樞運地,往東可穿越出風山到呷呷連,這也是早期「琅𤩝.卑南道」的路徑之一,但清中、末葉以後,漸多的人選擇往北進入港口溪中游。由北向南流的港口溪,左右兩岸都有綿延的山丘,形成北窄南寬的縱谷地形,不僅方便人們往來,更生養了許多部落。 

 蚊蟀稍北的嚮林、老佛和萬里得,都為豬朥束社的屬社,三個地方的居民卻完全不同;響林是典型漢人開發的聚落,約在清嘉慶年間,有石光見的客家人入墾,道光年間,有少數馬卡道族人遷入,他們都是獲得豬朥束社總頭目的首肯,才得以在這裡稱臣納貢;同治末年,「琅𤩝.卑南道」往來日眾,有一些福佬人決定留下來,先是向客家人買了一些已開發的土地,不足再自行開發港口溪支流兩岸的荒埔,清光緒15年,響林莊計有四十戶二百二十三人。

2.JPG 

響林莊之西的老佛,自古以石屋而聞名,《恆春縣志》載:「石屋,在羅佛山之陽。舊址二百餘間,間高闊皆四、五尺,四圍石板;內各有穴,極深。相傳昔有羅佛番一種,長不滿四尺,力大性悍,諸社番咸忌之;後為豬朥索番設計誘而殪諸山下獅頭潭,逃者奔埤南。今石板多為鄉民搬去,存者無幾。」老一輩人稱「羅佛番」為古拉由直人或矮黑人,被消滅的時間相傳在清道光8年(1828年)。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21.JPG 

屏東縣車城附近的保力和統埔,為客家人最早入墾之地,兩個聚落各有不同的移墾傳說,都是二次移民的客家人所建立,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的《台灣土地慣行一斑》載:「保力區保力莊為乾隆初年,以廣東籍(客家人)為主的移墾團體,進入四重溪到保力溪間的荒埔開墾,並跟貓仔社(麻仔社)的原住民沿著保力溪上溯,共同侵入竹社部落拓墾。」

P24.JPG 

客家人移民而來時,四重溪右岸離山最遠的沖積扇平原,已經是福佬人的墾地,晚到的族群只能選擇溪左岸較近山的地帶,若要取得更多的墾地,難免和原住民發生衝突,伊能嘉矩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三.台灣》載:「當初『土蕃』不斷扺抗,雙方曾發生多次激烈的衝突,後來才約定談和,漸漸的甚至還互結婚姻,客家人的開墾才漸有規模。」 

 伊能嘉矩所說的「土蕃」為貓仔社的原住民,也就是「琅𤩝十八蕃社」的三股頭,他們曾經是「琅𤩝溪谷」勢力最大的族群,《台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載:「舊稱貓仔坑或寫成麻仔坑、貓仔社,位於網紗溪北畔…。」位於今恆春鎮仁壽里一帶,保力溪以南到網紗溪以北,都屬於舊社的勢力範圍。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2.jpg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是劉還月最新的書寫,也是他推動人文旅行最重要的實踐,「人文」不該只是賣涼茶的口號,也不該是民宿業者的市招,宋代程頤說:「人文,人之道也。」也就是以人為出發點,重視人的文化,透過尊重、關心與愛護所建立的人文素養,是每個人內心世界的涵養,是一種透過文化薰陶而建立的豐厚生命,也是一種因自覺而養成的自在生活…。

劉還月跟墾丁國家公園合作,寫成了《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琅𤩝十八社與斯卡羅族》以及《幾度風雲染牡丹?》三書,就是希望透過不同的風土、生活與地景,帶領大家一起享受因學習而豐美,因關懷而自在,因互動而喜悅的旅行。

三本書中,各以不同的歷史為主軸,透過歷史的發展,帶領大家認識在地的族群、風土、地景、產業與自然環境,希望能提供給朋友們的就是豐富的自然知識與人文內涵,讓更多的旅行者能將「人之道」深植在心靈深處、日常行事、人性本質以至於人和人的關係上,以建構以人為本,彼此尊重與包容,相互學習與認同的人文旅行觀。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2~1.JPG 

遊歷者號失事船員登岸求援的潭仔灣,附近有一個更大的聚落,名叫大板埒,是一個原漢混合的聚落,屠繼善修《恆春縣志》載:「東南兩路平埔薙髮各社:一、大板埒社,共男丁五十一名,已社長雲馬宗,月支口糧重洋三元,衣褲二套。」同書中也提到:「至厚里,縣之南。內大板埒八戶,男三十丁,女二十口。」

大板埒也是航海人的暫泊之所,《恆春縣志》載:「在縣南十二里,與大沙灣、船篷石毗連。形勢太敞,無歸束處;東南風來,仍不可避。」 為什麼會被認為「形勢太敞,無歸束處;東南風來,仍不可避」呢?原來大板埒就位於今稱南灣海域的最深處,左右是一長一短伸向海中的岬角(鵝鑾鼻與貓鼻頭),整個海灣就像是個大畚箕,黑潮又從南往北流,若碰到東南風助陣,自然就無處可避風了。 

43.JPG 

儘管大板埒的條件不是最好,卻是僅次於楓港、射寮(琅𤩝灣)的港口,地位相當重要,更有海路之險,連橫的《台灣通史》載:「恆春縣…三面雖濱海,而港灣淺狹,不足以容巨舟。若大板埒、射寮、楓港等,則時可出入。」大海灣既方便隨時可出入,自然也會成為外人方便進犯的海域,《恆春縣志》載:「又查同治五年龜仔角番之役,外國兵船,停於大沙灣、大板埒海面…。」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2.jpg 

「恆春半島人文旅行三書」是劉還月最新的書寫,也是他推動人文旅行最重要的實踐,「人文」不該只是賣涼茶的口號,也不該是民宿業者的市招,宋代程頤說:「人文,人之道也。」也就是以人為出發點,重視人的文化,透過尊重、關心與愛護所建立的人文素養,是每個人內心世界的涵養,是一種透過文化薰陶而建立的豐厚生命,也是一種因自覺而養成的自在生活…。

100.jpg 

102.jpg 

至於為什麼我要把這個巡迴全台的新書演講會定名為「捕鯨人剛來過,您遇見了嗎?」,您可以解釋成個人的浪漫主義作祟,也可以解釋為希望藉著這三本書,再次翻出這塊土地上許多被人遺忘的歷史!但我更真確想的是這樣的標題能否刺痛你我心中,因為沒有歷史的荒蕪與不堪呢?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日兩代的文獻資料,都出現過琅𤩝的斯卡羅族部落,混居有阿美族人的記載,半島上為什麼會有阿美族人呢?他們跟斯卡羅族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日本明治32年(1899年),伊能嘉矩與粟野傳之丞在《台灣蕃人事情》中,首度依據地理區域與部落遷徙的事實,將阿美族分為五個群時,從北到南依序是:奇萊阿眉(南勢阿美)、海岸阿眉、秀姑巒阿眉、馬蘭阿眉以及恆春阿眉。至於恆春阿美的由來,《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記載是:「恆春阿美住在恆春地方,處於卑南族系統La-garuligul頭目家的控管之下,由於排灣族和卑南族介入其間,從北方的阿美族孤立出來,單獨形成一群。」100.tif 

這群從北方南來的阿美族人,清同治年間的《台灣府輿圖纂要》便留有記錄:「更有內山別種徙居琅𤩝,為亞眉番。」 日本時代開始有民族系統的調查,留下的口碑大致說他們原居海上的小島,經綠島,登陸Kakawasan(猴子山,即今台東市石川部落),在Arapanay(今台東縣知本鄉美和村)住了一段時間再向北拓殖,最後在花蓮的Takidis定居。

101.tif 

幾代之後人口不斷增加,加上太魯閣族的勢力往立霧溪中下游發展,壓迫到他們的領地,只得舉族南遷到馬蘭附近,約在清乾隆年間,又受到卑南王的壓力,被迫追隨知本人的腳步,遷徙到琅𤩝地方;原本排灣族人允許初來乍到的阿美族人,住在四重溪附近的Pongodan,隔一段時間卻被趕到港口溪流域,才得以落戶安身。

102.tif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7.JPG 

真的有「大耳人」嗎?

清代文獻提供了一些線索,清康熙年間來台採硫的郁永河,寫的《裨海記遊》〈土番竹枝詞〉中就有「大耳人」:「番兒大耳是奇觀,少小都將兩耳鑽。截竹塞輪輪漸大,如錢如椀復如盤(番兒大耳如盤,立則垂肩,行則撞胸。同類競以耳大為豪,故不辭痛楚為之)。」

巡台御史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也記錄「南路鳳山番」的習俗:「頭皆留髮,剪與眉齊,草箍似帽。以野草黑齒。兩耳穴孔。用篾圈扺塞。」

乾隆25年(1760年)8月由閩清知縣調任台灣鳳山縣知縣的王瑛曾,在《重修鳳山縣志》中,記錄的「山豬毛等四社、傀儡山等二十七社風俗」也記錄了類似的風俗:「各社頭皆留髮,剪與眉齊,草箍似帽,以野草黑齒。兩耳穴孔,用篾圈扺塞,以大耳垂肩為美觀;番婦亦悅大耳兒者。」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0054424.JPG 

恆春半島的落山風傳說中,「有狂風時作,必至楓港而後止」寫的最是傳神。換句話說,楓港是落山風重要的分界線,楓港以南大作的狂風,過了楓港以北自然止息。

為什麼楓港會成為落山風的分界點呢?它到底是什麼風?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8110014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貓鼻頭公園附近,有二處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士海峽罹難的日軍設置的紀念場所,都設在墾丁國家公園4-1號支線道路旁:一是水泉里下泉路72號的潮音寺;二是雷打石附近的「日華親善之丘」。

 P8110023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54

關於牡丹舊社

牡丹社事件的主角牡丹社,位於牡丹溪上游的右岸,牡丹山的山腰到山頂處。漢人的文獻大都寫成貓丹社,歷史源流有二種說法;一是從茄芝來舊社分支出來的;二則可能跟斯卡羅族系出同源,《台灣地名辭書.屏東縣》載:「牡丹社先祖可能與射麻裡斯卡羅族同源,因人口增多移住恆春半島後,部分移居於シャブッャブアソ(shiabushiabuan),即牡丹山西南無名山北面山腰,海拔約三百五十公尺處。約四百六十年前,遷移至牡丹山東方海拔約三百公尺的緩傾斜地,成散居狀態,大致以當時牡丹社駐在所為中心,成三處集團部落,共約有七十二戶。約二百年前為防範牡丹路方面排灣族人的攻擊,而有四戶二十人分離移住形成女仍社。」

牡丹社事件時,位於的牡丹山東南麓的牡丹舊社,先後受到日本遠征軍中路及左翼軍的「征剿」,曾人四處逃散,日本軍隊焚屋毀社後再轉進攻擊女奶社,迫使得牡丹社人只得跟日人投降,但過不了幾年,日本領台後又因日方為了收繳原住民的武器,衍生出了「南蕃事件」,牡丹社人也參與四林格社的反抗行動,再次遭到「討伐」,部落元氣大傷,昭和8年(1933年)左右,牡丹社人才在日警的壓力下,由舊社遷到早期曾發生瘧疾而無人居住的山漥處,建立了sinvaudjan部落。

日人在這段期間,同時也要求牡丹中社及女奶社的族人遷下山,sinvaudjan部落旁另建部落,就成了現今199號縣道兩側狹長分佈的上、中、下三個部落,位於三個部落中間的為牡丹(新保將)部落,主要是原本的牡丹社人移住東北境為上牡丹部落,原先有枋山溪遷來的排灣族人女奶社也遷徙到此;西南境的下牡丹社乃是牡丹中社人的遷居地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5997

三芝海岸大面積的藻礁,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取來製造石灰的原料,因此在沿海地區,常可見到用來燒製石灰窯,如今雖僅剩少數二個位於圓窗海邊,卻是見證三芝在石灰生產史上重要地位的重要文物。

 DSCN5998

石灰的生產乃是取生於潮間帶上的藻礁,也就是咾咕石,首先窯底留幾道火溝,舖以乾草木材或易燃的稻草,上鋪一層煤炭再疊一層咾咕石,如此交疊直至窯頂為止,便可點火燒窯,一次約需七、八個小時左右,停火後要先等待咾咕石冷卻後,才可取灰出窯,同時也要潑冷水讓灰快速冷卻,再以細目網篩粉去除雜質,如此每窯可燒出約1520公斤的石灰。

 DSCN6000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5216

恆春通往滿州的200號縣道旁,過了驫古公聚落不遠,公路在滿州消防分隊前作明顯的轉彎,路南臨溪谷的一側,有一座素樸的敬聖亭,被許多人視為滿州地區早年有客家人移墾的證據。

 DSCN5226

《台灣地名辭書.屏東縣》中關於滿州鄉的移民有清楚的記載:「漢人的入墾則較晚卻逐步取得大多數的平坦肥沃耕地,成為聚落內的主要族群,尤以客籍移民的入墾最早…。」這或許可證明客家人移住入滿州的歷史,同書中也記載敬聖亭的由來:「日治明治37年(1904),由滿州本村及鄰近村落五居民集資興建,以處理廢棄之字紙及破舊書籍,與一般客家村落常見之敬字亭功能相同。」,這段文字,更能佐證客家人在滿州的足跡。

在台灣地區,敬聖亭的確比較常見於客家庄,但不表示這種用來焚燒書寫過字的紙,也被稱為聖蹟亭、惜字爐,敬字亭的建築物,一定就是客家人所興建的。事實上它不只在台灣出現,中國、香港、琉球…等地也都看得到,顯示敬聖亭的存在和客家人不必然有絕對的關係。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0170962

恆春半島的旅遊景點中,最特別的就是「沙漠飆車」廣告文宣說「一群專業的教練開著改裝過的大輪胎高腳吉普車奔馳於險惡的沙丘、沙壁…等,上上下下各種猶如乘坐雲霄飛車般刺激的玩法,挑戰好漢波、45度角斜坡、飛簷走壁、180度急速轉彎、波浪跑道、五層樓高、絕地斷崖俯衝、坡度 75度傾斜急速俯衝而下…!」

 P0230645

恆春半島怎麼會有「沙漠」呢原來這是業者為了吸引觀光客而創造出來的名詞,指的是東岸的八瑤灣沙丘沙岸,北有港仔鼻,南為鼻頭的八瑤灣,是一片長約三公里的海岸砂丘,由於南北兩境都有不同的業者經營「沙漠飆車」位於港仔聚落的業者便以「港仔大沙漠」稱之,位於九棚的業者,當然稱作「九棚大沙漠」。

 P4050398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0707

為了重尋牡丹社事件的古戰場曾經上過龜山數次每一次的主題和目的都不相同時間也不同卻一直沒碰到木鱉子果熟時再到山上來尋寶。

 DSCN0710

每年果期9~11月的木鱉子,是南台灣的原住民最常吃的野菜從嫩芽、葉子到嫩果、青果都可以食用料理的方式也多無論是川燙、熱炒到紅燒…都有特殊的風味,而它最特殊的莫過於別的果實成熟時,大多是香甜可口的,只有它熟果時,反而是有毒的,只是這毒卻被廣泛用於醫療上,《本草正》:「木鱉子,有大毒,《本草》言其甘溫無毒,謬也,今見毒狗者,能斃之於頃刻,使非大毒而有如是乎?人若食之,則中寒發噤,不可解救,若其功用,則惟以醋磨,用敷腫毒乳癰,痔漏腫痛及喉痹腫痛,因此醋漱於喉間,引痰吐出,以解熱毒,不可咽下。或同朱砂、艾葉捲筒熏疥,殺蟲最效,或用熬麻油,擦癬亦佳。」

 DSCN0753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0033

★這是一個收費性的活動,為方便統計人數,若您不想參加,請不要隨便按參加,謝謝您我們對於只是為了好玩而按參加的人,會毫不遲疑地封鎖該用戶,以避免困擾

★報名表在本文的最後一段,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想參加只需按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新朋友,務請將報名表填妥並且回傳給我,才算完成報名手續,謝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個旅行,卻無法參加,也歡迎您轉貼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您!

文章標籤

劉還月的避秦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